鄉愁原本是壹個文化哲學的範疇,象征著壹種歷史情懷,也包含著壹種文化表達。家鄉地理、童年歷史、大眾生活、情感記憶構成了鄉愁的內涵,鄉愁可能是壹杯老酒、壹口古井、壹棵百年老樹、故鄉壹輪纏綿的月亮。
在傳統社會的古典文化中,鄉愁屬於審美範疇,是人們離開家鄉若幹年後對鄉村的美好反映和記憶,本身就頗具審美性。今天,新的“鄉愁觀”不僅意味著對家鄉的懷念和欣賞,也表明了對現狀的悲傷和反思。
新型城鎮化要讓居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山水與鄉愁的結合,凸顯了壹種具象的綠色文明,是壹種極具人文內涵和歷史情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作為傳統文化的審美層面,“鄉愁”壹詞首次出現在官方決策平臺上,彰顯了中央堅持的“以人為本”的新發展理念。鄉愁作為壹種文化認同,已經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從學術維度探討新“鄉愁觀”的深刻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文明的新飛躍往往會回到原點。農村是個體生命和中國文化的起源。農村是農耕文明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根脈。但是從2001開始,十幾年的時間裏,中國消失了90多萬個村莊,現在每天都有近80個村莊從地球上消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留在農村,農村尤其是傳統村落是中國傳承的最後壹道屏障。壹旦這道防線被突破,珍貴的文化遺產很快就會在推土機下流失。
作為解決城鄉差距的根本途徑——城市化,必須走經濟、社會、文化相結合的道路,實現三方融合。改變以城市為核心的發展方式,代之以城鄉協調發展,以城為村,積極推進當地城鎮化,傳承保護傳統文化,構建人地和諧關系。壹方面,《記住鄉愁》不僅僅是剛性地保持鄉村的原始風貌,而是培養壹種適應形態變化的生存模式;另壹方面,城市要和鄉村壹起,在建設的過程中恢復和保留必要的記憶,留住鄉愁。
哲學家以賽亞·伯林說過,“鄉愁是所有痛苦中最高貴的。”30年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雖然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傳統村落在消失,地域特色文化在衰落,城市痼疾在侵蝕鄉愁:在城市出生長大的人,越來越難找到熟悉的老街坊、老社區。
隨著農村傳統宗族關系的瓦解,在農村長大的“城市壹代”正在把家鄉改變得面目全非,即將消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從價值維度重塑新的“鄉愁觀”是壹個難題。
隨著推土機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普及,傳統業態已經被所謂的“現代”業態所取代。能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最佳契合點,是當代人迫切需要的壹種文化認同。隨著改革的深入,“憂患意識”和“憂患意識”的雙重意識在中國變得巨大。
“中國式”鄉愁:老壹輩國企人和新生代農民工對工業城市和農業家鄉形成了雙重記憶和感情,分別產生了“失落的工業鄉愁”和“回不去的鄉愁”。
“風景觸動鄉愁”。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的“鄉愁觀”是壹種全新的生態哲學觀,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壹。它主張人們崇尚簡樸,回歸本真,抑制貪婪,達到天地和諧。這不是歷史的倒退,而是對文化之根、大地之闊、智慧之美的追尋。
既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又符合社會發展目的;既有真理的強大力量,又有價值的巨大魅力。總之,新的“鄉愁觀”是對歷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的守望,是社會進步的新起點和新階段,是物質和精神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