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首先是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憤青》描述了壹群不滿社會現狀,渴望改變現實的年輕人,證明了“憤青”壹詞在當時是存在的,後來幹脆稱之為“憤青”。
由於傳播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歷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這為“憤青”群體的產生和壯大提供了物質基礎。、
(2)“憤青”現象:
“憤青”首先是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憤青》描述了壹群不滿社會現狀,渴望改變現實的年輕人,證明了“憤青”壹詞在當時是存在的,後來幹脆稱之為“憤青”。
由於傳播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歷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這為“憤青”群體的產生和壯大提供了物質基礎。
顧名思義,“憤青”是指思想極端、情緒化,有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沙文主義,言論和行動的年輕人。
擴展數據;
(1)基本分類
更科學的方法是套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把犬儒主義者分為三類:A型民族主義犬儒主義者,B型民權犬儒主義者,C型民生犬儒主義者。
由此可以用數學方法推導出四類,即AB或BA型國家民權犬儒派、AC或CA型國家民生犬儒派、BC或CB型民權民生犬儒派和綜合ABC型三民主義犬儒派。
(2)“憤青”有四個基本特征:
壹種是情緒化、非理性、簡單化的思維。“憤青”容易沖動,容易被激怒,喜歡謾罵,不喜歡猜測,不善於講道理。
二是標榜愛國。中國的“憤青”認為中華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中國文化是最偉大的文化,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強國甚至第壹強國。他們不喜歡獲得西方國家國籍的中國人,也不喜歡別人對中國人、中國政府、中國文化的批評,不管是誰提出的批評。
不管人們的批評是否善意,不管是否合理,壹涉及到批評,就立刻反駁甚至謾罵。這些“憤青”痛恨西方國家,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天生具有侵略性和掠奪性,其心不死。
三是輕談戰爭。鼓吹極端手段,甚至鼓吹暴力改變社會。
第四是拒絕妥協。對外交流壹味鼓吹強硬。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憤怒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