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蘇紙。壹種竹紙,產於明末江西,質地細嫩,色澤米黃,正面有光澤,背面略澀,質地稍脆,韌性稍差,耐久性不及太師蓮紙。墨水載體吸水性好,不僅適合書寫,也適合印刷古籍、書寫字畫,但紙邊不發毛。明代大藏書家金毛酷愛書籍,所以他用竹紙刻書。用的紙很精致,用了大量的紙。他經常去江西訂壹張稍厚壹點的竹紙,在紙邊上蓋壹個“毛”的印章。久而久之,人們習慣稱這種紙為“毛邊紙”,壹直沿用至今。報道稱:“世界上任何壹個買好書的人,壹定會期待石矛(金毛)在《隱湖》中所用的紙。歲時在江西特制,粗的叫‘毛邊’,細的叫‘茅臺’,其名至今。”流蘇紙的起源可能就源於此。清朝以後,除太師蓮紙和棉紙外,大量書籍都是用布邊紙印刷的。
目前,我國南方各地均產竹,以嫩竹為原料,用石灰發酵,搗碎成漿,再加入適當的黃色染料,不上漿,手工竹簾制作而成。毛邊紙細嫩、柔軟、堅韌,略呈蛋黃色,吸水性強。用於書寫時,易吸墨,字跡長久不變。較重的布邊紙也叫“玉扣紙”。產於江西橫江的仿布邊紙,又稱“重磅紙”。目前有些地方如浙江,采用堿法制漿,在帶有竹簾網的圓網造紙機上制成,稱為“機制邊紙”。這種紙的質感和外觀與手工制作的邊紙有很大的不同。
韓國紙。又稱朝鮮紙、朝鮮貢紙。古代朝鮮(又稱高句麗和朝鮮)生產的紙。色白,質厚,海綿狀有韌性,有明顯的直紋。北宋文獻記載:“朝鮮紙以棉繭為材,白如絲,韌如絲,用於書寫,墨色可愛。這個中國什麽都沒有,也是奇跡。”這種紙多以厚簾為主,紙線間距比白紙更大更粗。通過仔細研究,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用於書寫的朝鮮紙絕大部分是桑皮紙。清朝時中國就有仿朝鮮紙。
玉板紙是壹種優良的白色結實書寫紙。黃松庭堅詩《張瑜吉詞王雲冰之惠玉板紙》雲:“古田肖劍益我白,信Xi翁能解玉。”袁菲寫《蜀簡譜》:“今以木皮為紙,蔡倫之法用於蜀,紙有玉版、貢、經、光澤。”紹興官方記載:“玉盤紙滑如玉。”歷史試卷。又稱“聯絲紙”、“聯絲紙”,紙張較厚者又稱為“海月紙”。原產福建邵武,以及閩北、江西硯山縣。以嫩竹為原料,堿煮、漂白制漿,手工竹簾造紙。紙張薄而勻,潔白如羊脂玉,適於書寫和繪畫,多用於制作高檔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箋、扇形原紙等。相傳福建邵武連氏兄弟多年後精工研制仿制,因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機器歷史論文。機聯歷史紙是機器做的,顏色略黃。清末民初才開始采用。中華書局用機連史紙印制了四種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