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是工匠。
如果把教學看作壹種技術,他的技術無疑是成熟的,甚至是高超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教”本身,都是他施展身手的原料和舞臺。他的工作是沒日沒夜地打磨自己的技能,他對自己的作品著迷,就像泥瓦匠面對自己的房子,鐵匠面對自己的劍壹樣。常規的教學策略,學生優異的學習成績,各種教學比賽的獎項,都是匠人之作。人們在送花給他的時候,往往會在心裏感嘆遺憾。壹個工匠總會缺少兩樣東西:思想和激情。工匠的技術是沒有思想的技術,我們要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術,有技術的思想。更可怕的是,他沒有那種對生活無盡的激情。他經常在作品前微笑,睡得香甜。
第二是藝術家。
他不僅充滿激情,而且富有藝術細胞。通過優美的語言、富有表現力的表情、手勢和動作,他使教學藝術化,甚至浪漫化。藝術家的課堂總是充滿活力,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因此對上課充滿了興趣。然而,工匠的長處恰恰是藝術家的短板。藝術家的課可以很活躍很生動,但有時會迷失在隨意和散漫中,教學效果也不壹定比工匠好。
第三是儒生。
具有傳統知識分子風範是其基本特征。他有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教育充滿熱愛,對孩子充滿溫暖,富有犧牲精神。他對所教的學科有著深刻的理解,堪稱這方面的專家。但這也是他的局限。他的視野始終在自己的主體世界裏,他對自己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蠟燭、奉獻者、受害者。
第四個是哲學家。
他嘗試在思考和創造中教學,追求由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撐的教學。哲學家不滿足於只是壹個受害者。他試圖把教育的過程變成壹個創造性的過程,創造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和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壹個超越者,超越了現有的經驗,超越了現有的視角和思維方式,甚至超越了現有的生活方式。支撐他完成壹系列超越的是壹種精神:絕不停留在任何既定的成就面前,完善受教育者的生命和教育者的自我生命,始終在理智與情感的相互交融中進行教育活動,實現教育行為的反思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