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日本,對日本的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佛教的傳播,中國建築的許多形式被日本采用,並不斷增添自己的特色。建在奈良的法隆寺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古都長安曾成為日本首都建築的典範。
公元593年,聖德太子攝政,來到朝鮮。他提倡佛教,廣泛修建寺院。從那以後,許多佛教建築建造了壹千多年。這些建築造型莊嚴,結構精巧,布局合理,既完全符合佛教精神,又顯示了日本人民的高度智慧。這些代表作品包括唐代趙體寺的金堂、東大寺的大佛殿、當瑪寺的三塔和穆若聖寺的五塔。
佛教藝術時代的日本建築,無論是寺廟、神社、官廳還是私宅,都是以各種榫卯的木結構為主。他們的屋頂結構,以其不同的特點,被稱為所謂的“截妻”、“丈母娘”、“郵V”、“寶形”等。但是,無論哪種屋頂結構,都有屋頂大、坡度大的特點。公元1053年,平等學院的鳳凰堂建在於之河畔。中間有頭驅,邊上有兩翼,似鳳凰展翅,故名。這是日本藝術史上獨壹無二的建築範例。
公元522年,中國梁朝雕塑家司馬達等人赴日制作佛像,代代相傳。司馬達的孫子馬鞍制作的佛像,成為早期日本佛教雕塑最權威、最典型的風格。這些佛像長臉,杏眼,月牙唇,微笑,透露出冷靜善良之美。制作馬鞍的代表作品是法隆寺的三尊釋迦牟尼像。
從7世紀末到9世紀末,日本的佛教雕塑直接受益於唐文化。在這個時代,佛教雕塑的寫實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材料的使用也擴大了。除了傳統的金、銅、石、木等。雕刻、幹漆和幹漆的技術越來越完善。這壹時期的優秀作品很多,如老山田寺的佛頭、新寺的造像、鶴林寺的觀音像等。後來又有了法隆寺的五塔造像、小福寺用幹漆制作的十弟子八像、東大寺的盧舍那佛像、趙體寺的鑒真和尚像等。很多姿勢生動,表情細膩。特別是鑒真的和尚雕像生動地展示了鑒真大師的精神和形象。雕像的中心是空的,外殼薄如紙,至今完好無損。
1053建於宇治平等院鳳凰殿的阿彌陀佛佛像,造型完美溫婉,穩重端莊,成為影響壹個時代的典範作品。這種風格被稱為“丁超風格”,因為作者的名字是丁超。同時,這座阿彌陀佛殿內門楣上的許多高浮雕也是非常精彩的作品。
公元894年以後,唐的影響逐漸式微,但卻刺激了日本美術民族化風格的發展。抒情細膩的筆法和復雜多變的心理狀態描寫,使壹些文學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畫家將這些文學作品繪成連續的、有故事的長卷,稱為畫卷,其中不乏佳作。《源氏物語畫卷》是畫卷的代表作。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靈活的構圖,巧妙地安排了各種人物和環境。人物和道具的輪廓和色彩豪華而真實,整個畫面透露出裝飾之美。
從7世紀開始,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頻繁,漢字逐漸被日本所采用。曾有許多博學的日本人致力於研究漢字和書法,日本歷史上出現了第壹批中國書法大師。其中、橘、謝皇帝三人,被譽為書法三大家,其草書筆畫蒼勁秀麗,頗有唐代我師之風範。在後來的時代,出現了以日本假名為基礎的假名書法。假名書法如遊絲般揮之不去,與日本詩歌風格相結合,成為壹種具有強烈民族性格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