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豬肉地位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有壹個小插曲再次被打入冷宮。鄭德十四年(1519)十二月,不僅明太祖姓氏與“豬”諧音,明武宗生肖也屬豬。於是殺豬吃肉被視為大逆不道,皇帝頒布了禁令和相應的懲罰制度,讓全家“無比憤怒,永久放逐軍中”,再也沒有回家。在巨大的壓力下,農民們不得不宰殺他們的豬。隨著生豬的大規模宰殺和取締,豬肉及其制品逐漸從市場上消失。
但是,人心不可違。據《萬安縣誌》記載,“陳氏點植,其種先傳。“面對朝廷的各種禁令和沈重的壓力,百姓尋求各種途徑反抗,各級官員對禁令不為所動。鄭德十五年三月,禮部奏皇帝詔書,國節需三祭牛羊。現在禁止吃豬肉,無論是宮裏還是街上,都很難找到它的蹤跡。這真的很不禮貌。面對這樣的窘境,武總只能收回自己的話,“內參還用枷鎖。“這樣的禁豬令只實施了三個月就以失敗告終。隨後豬肉再次突圍,重回百姓餐桌。
到了清朝,“強豬弱羊”的現象比比皆是。相傳每年春節,北京都會宰殺近10萬頭豬。1784年的年夜飯,僅乾隆皇帝的壹桌禦膳就用了65斤國產豬肉,而羊肉只有20斤。清朝滅亡後,中國人對豬肉的喜愛有增無減。1952解放之初,中國有8976萬頭豬,只有6177萬只羊。直到今天,中國的豬肉年產量已經是羊肉的十倍。經過近兩千年的PK,豬肉經歷了壹系列的跌宕起伏,終於“逆襲”成功!
明代流行吃豬肉的原因
提供土地肥料
相比直接耕牛,家豬提供的肥料意義更深遠。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不斷增加的中國,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國內的豬糞作為肥料,不僅可以幫助土地盡快恢復肥力,還可以幫助農作物長得更多,對促進生產起到重要作用。
生長快,產量高。
在明朝,有人試圖用蝗蟲餵豬。結果“豬壹開始20多斤,十幾天就長到50多斤了”。不僅國內的生豬增長速度驚人,其豬肉產量更是出人意料。相比之下,人們在養羊的過程中需要飼餵高纖維的綠色植物,其食量和食物成本完全超出了民眾的承受範圍。據明代《沈氏農書》記載,在江南飼養11只山羊,壹年需要飼料15000斤,其中農民自己能提供1000多斤桑葉(7%),但其余7000多斤幹草和枯葉需要從外地購買,總費用為六兩白銀,在當時是壹筆很大的開支。
生殖能力強
此外,豬的繁殖能力和產肉量也遠遠好於牛羊。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豬是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蛋白質和脂肪效率最高的動物之壹。早在明代,浙江嘉興就有“壹頭豬壹年能養兩槽,半年後壹頭豬能得90斤白肉”的記載。但據廚師處理的記載,“最大的羊也不過五六十斤”,其產肉量遠不及家豬。此外,明代有“壹頭母豬壹胎能生十四個崽”的配種記錄,但羊的配種能力壹般只有1-2,配種速度慢使其又輸了壹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