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是壹個人發明的。倉頡應該在漢字的收集、整理和統壹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荀子解母》中記載“好書雖多,倉頡獨傳也是壹部”。
原文
在文字發明之前,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原始人使用打結、雕刻和繪圖的方法來輔助記錄筆記,後來又用特征圖形簡化和取代了圖片。當圖形符號簡化到壹定程度,與語言形成特定的對應關系,就形成了原文。在《古文字概論》中,唐蘭把古文字分為四部:殷商部、西周部、六國部和秦部。
1994年間,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符號,有些符號的特征與甲骨文非常相似。
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Xi安半坡彩陶上的半坡陶符號、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八千年前甲骨上的賈湖刻符號,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過程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到底是文字還是漢字的前身,還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家王恩天、於認為,龍山文化發現的陶文是東夷文字。石豐認為,丁公和陶文同屬古彜語系,殷商甲骨文中的任芳和西周的東夷都是彜族。
擴展數據:
影響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古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用漢字作為* * *的書寫體系。在古代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群島,以及蘭芳* *和婆羅洲共和國,漢字都曾是國家的官方文件,所以中國文化在歷史上對周邊文明的傳播和共享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漢字和發音的關系不是很密切,所以很容易被其他民族借用,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曾經有過只用漢字書寫,不會說漢語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壹特點,對維系壹個文化圈——壹個充斥著各種無法交流的方言群體的民族,起著重大作用。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字文化圈。如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群島。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