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般的看法是,木偶戲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代。漢代(前206-前220年)有左雷的記載(《後漢書·五行誌》)。三國時(公元220-265年)馬軍的水至百戲,顯然是對漢代戲劇的模仿。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水動力木頭人以高超的技藝制作,尤其是木偶表演《郭圖的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形成的時代。可惜文字記載很少。
2.在以後的朝代裏,木偶戲中多有“郭兔”故事的記載,陜西合陽線至今仍有“賴寶子”(包子)的角色,也有“郭兔”的影子。據史料記載,“最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期,中國正式形成了木偶戲,由人們直接操縱,木偶裝扮特定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
3.隋代(公元581-618年)“百戲”中有許多“水飾”,“官像”表演三國神話、傳說和故事,對木偶戲的制作和表演產生了直接影響。唐朝(618-896)見證了壹個非凡的文化繁榮。音樂劇和軍旅劇相互競爭,官方人物可以喝酒唱歌吹笙。演出和制作是統壹的。根據敦煌莫高窟第31窟收藏的唐代壁畫、詩詞、歌曲,推斷此時有提線、棍頭、布袋、“敲鐘木偶”等木偶類型。
4.泉州布袋戲經過幾千年不間斷的傳承和積澱,至今保存了700多個傳統劇目和300多個曲調組成的獨具特色的音樂“布袋戲調”(包括“腳鼓”、“貢桔”等古代樂器和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了壹套精湛成熟的“傳統基本線規”的彈線功夫,以及精湛的偶頭雕塑、偶像造型藝術和制作。
5.由於泉州與臺灣省及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歷史、文化關系,泉州布袋戲在明末清初開始向臺灣省及東南亞地區傳播,並在那裏生根開花。在傳播閩南方言和文化、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溝通兩岸同胞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