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奏樂器有以高虎為主的軟弓樂隊,如高虎、揚琴、琵琶、橫笛或長喉;有以二弦、中提琴(廣東民間樂器)為主的硬弓樂隊,如二弦、中提琴、短喉、月琴等。,還唱粵語歌。在八音班和“師娘時期”,按行當劃分,有蕭聲、花旦、五聲十種唱法。辛亥革命後的“女歌手時期”開啟了假聲變真聲、舞臺官話(又稱桂林官話)變廣州話的演唱時期,分為三種唱法:大嗓(以左手為主,屬於男腳唱,音調多在高音區)、平嗓(男腳唱,音調多在中音區)和次嗓(女腳專用)。龍船歌與木魚歌、南音歌、粵語歌、粵語歌、鹹水歌類似,但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法和曲調。它以七句為基本句型,還有三字、九字、十壹字等。壹般三四句為壹組。有始有終,前壹句押韻自由,後壹句必須押韻。曲調深沈悠揚,歌者手持木雕小龍舟。船上的人物可以用琴弦撥動,胸前掛壹面小鑼小鼓打拍子。
龍船歌的內容來源於三個方面:由佛歌轉化而來,主要以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為主;來自民謠,以抒情委婉的情節取勝;由木魚歌轉化而來,比木魚歌更適合唱長篇故事。傳統的龍船歌劇目內容豐富,有神話、傳說、寓言,如生日快樂、金星竇、嵇仙女送子等。歷史故事,如趙君、範,王雲仙的《丟辛的故事》,的《訴苦》,的《三聘》,徐庶的《三送別》,《貴夫人醉酒》,《百個之妻》等。、和愛情故事,如彭的《擊掌》、鄖英的《詢問病情》、孟崢的《祭竈》等慨嘆人生坎坷,如“老太婆嘆五塊表”、“賭童子背黃金”、“怨嫁晚”;描述社會問題,如東蘭回村,朱買臣的成功,桃花等。還有娛樂性和知識性兩大類,如“七夕節賞花”、“不摘花籃”、“花木以為美”。辛亥革命後,革命派舉行“社會龍舟”和“政治龍舟”,編輯演出《廣東大事記》,向民眾宣傳革命。
龍舟歌因其形式靈活、節拍自由,適合口頭作曲和演唱,至今仍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從只唱發展到說話、唱歌、二重唱,並加入了弦樂伴奏。粵語的壹些文藝團體多次舉辦端午節,演唱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