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壯族舞蹈中,手位的動作多種多樣,但基本的手位包括指、弓、鉤、握、攤、掌上、掌下七種。
壯族的主要舞蹈形式:
壯族是中國的壹個少數民族,它有很多舞蹈。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壹下壯族的主要舞蹈形式。歡迎閱讀它們,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鋼管舞:
又名“大路列”、“古浪”。流傳於廣西馬山、都安等村落。“鼓浪”壹詞在壯語中的意思是盛米的木臼。過去壯族人把原木挖空做米,用木杵做米。這種舞蹈起源於打飯工作。起初是繞著木臼表演,後來發展到用竹竿敲打板凳。可以說,只有壯族的“鋼管舞”是
擺脫了鈸的局限性,比原來的形式更加活潑自由,聲音節奏更加多樣優美。
這種舞蹈既能表現插秧、收割、脫粒、打稻等勞動過程,又保留了伴隨著竹筒敲擊聲的古樸韻味。“扁擔舞”在中年婦女中尤其流行。表演人數壹般為四人,十人以上為壹組。他們或壹起打板凳,或互相交叉,此起彼伏,舞蹈有條不紊。
春節的晚上,到處都是燈光,人們組織自己的打擊樂和舞蹈,笑聲陣陣,村莊沸騰,壹派豐收的景象。《莊諺》中有這樣壹句話“正月春滿堂,今年處處豐收”。
飯舞:
它曾經是古代洛越和Xi甌人的“祠堂”,後來發展成為許多民族的歌舞形式。比如布依族、黎族的稻舞,佤族的鼓舞,高山族的鼓舞等等。敲鈸舞自古就有。唐代劉庚在《嶺表記》中描述了打飯的聲音:“廣南有壹個打飯堂,以泥濘的木坑為槽,兩邊約十脊,站在男女之間,用米、糧打槽的兩邊。
至於“磅堂”二字,宋代周去非在《答嶺外之輩》中解釋說:“谷舂時,聲如僧廟木魚,女伴用韻意,故稱磅堂……”所以磅堂的意思是女人有節奏的搗米。在其他地區,它被稱為“打舞”和“京舞”。
青鳥舞:
流傳於柳州武宣壯族聚居區。道具以竹、鳥為材料,外貼綠絲,縫綠毛為羽毛。當地人喜愛這種翠綠色的鳥,它有著綠色的皮毛、清脆的叫聲和溫和的性情,並把它視為好運的象征。春節期間,壹人扮成裴翠鳥,壹人扮成老人,牽著鳥壹起詢問各種新年演出的願望。表演時,舞者進入道具,雙手握住或鉤住鳥的頭、眼、嘴和翅膀操縱桿,鳥的頭轉動,眼睛睜開,嘴發出吱吱的聲音。
展示飛行、覓食、飲水、洗澡、打瞌睡等親密動人的動向。舞畢,從道具中拔出壹根“羽毛”送給主人,祝家庭興旺。主人賞酒賞肉賞紅包。沿門送祝福,可以聯想到漢族秧歌的表演。表演技法與傣族孔雀舞相似,各種鳥形道具的舞蹈融入了壯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青蛙轉身舞:
那就是“蛙舞”。當地人稱青蛙為蛙怪,有祭拜蛙怪的傳統。每年農歷正月的“蛙怪節”,人們都會表演壹系列與蛙有關的舞蹈,流行於廣西的天峨、南丹、鳳山、紅水河等壯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