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這麽壹個說法:"衣櫃裏面沒有壹件旗袍的女人,是不完整的。"誠然,女性的身份也好,行為也罷,不需要通過壹件衣服去定義,但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旗袍對於中華女性來說,的確有著不壹般的地位。
在往常思維當中我們都認為旗袍是源於滿族女子的旗裝,清軍入關後也將這股服飾風氣帶入了神州大陸,但實際上旗袍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的深衣,"袍"向來都是中華傳統服飾的形制之壹。盡管1912年清帝退位,幾千年封建王朝全部灰飛煙滅,但王朝可以壹朝衰落,留下的習俗與文化卻是生生不息的。
民國是個動蕩的年代,新老思想沖擊碰撞,西方的思想文化正在對我們傳統習俗發起挑戰,壹時間人人都以西洋來的"舶來品"為傲。在這種情況下旗袍作為傳統服飾能夠跟西方傳來的雍容華貴的大蓬裙以及幹脆利落的西裝平分秋月,成為當時女子們最喜愛的服飾,可見其本身特有的魅力。
如果要說哪裏的旗袍最為正統,那麽壹定當屬江浙滬地區,尤其是上海灘。《金陵十三釵》想必大家都看過,壹個個裊娜的倩影,滿懷著的是家國情仇。那個時候的租界當中,往來的摩登女子更多的穿著的就是旗袍,比如說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她在公***場合從來都是穿著旗袍,成為了壹道行走著的獨特的風景。
旗袍是公認的最難以定義的衣裳,不同的女子穿了就像是被註入了不同的靈魂,因為旗袍講究壹個貼身,因此最好的旗袍壹定是量身定制的,而由於上海灘旗袍的盛行,可以說最好的旗袍裁縫全都集中在了這裏。
我們都知道,純手工作業費神費力費時間,尤其費錢,壹件好的旗袍往往需要幾個月才能定制而成,價格也居高不下,因此大家都開始轉變去購買成衣,原本煊赫壹時的手工旗袍逐漸落得無人問津的地步。但真正了解了旗袍就會發現,這樣壹件衣服就該精工細作,慢工才能出細活。
褚宏生正是這麽壹位專門做旗袍的裁縫,甚至被譽為上海最後的手工裁縫。真正精美的旗袍有多難做?光是針法就有正搶、反搶、疊搶三種,壹枚精美的盤扣需要熟手花費3個小時的功夫方能制成,不同年齡的女子,不同材質的旗袍,不同紋色的布匹,所用的樣式跟配飾都不壹樣,這就導致了每壹件手工裁縫都是獨壹無二的。
褚宏生做手工裁縫至今已經86年了,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拉鏈開始出現,盤扣開始成為裝飾;之後大家都開始用縫紉機,甚至用大型的機器,制作旗袍速度快了很多,傳統的手工旗袍最簡單的壹件也要做壹周,但如今壹周不知道機器能夠做出幾百件甚至更多出來。
有人問褚宏生,那麽機器這麽方便,為何他還堅持做純手工旗袍?褚宏生表示:"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有人稱褚宏生為旗袍大師,他本人並不接受這種稱呼,盡管他已經完成了超過5000件的手工旗袍,但他覺得自己就是個做衣服的,哪有什麽大師不大師之說。
在近現代很長壹段時間當中,我們由於西方文化的沖擊漸漸遺忘了老祖宗們傳下的經典文化,盡管旗袍如今不僅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眾多國際項目當中制定的禮儀服飾,可手工旗袍如今依舊面臨著失傳的窘境,這樣的情況怎能不讓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