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體系,是在儒家經典如《詩經》、《尚書》、《周立》、《李記》、《易經》、春秋、《李開元》、二十四史及其他歷史子集的基礎上傳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漢服包含著相當的文化內涵,並受到儒、道、墨、法四家哲學思想的影響,塑造了“漢服”天人合壹、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了穿著者的大度、隨和、包容。
漢服始於“黃帝掛衣治天下”,止於清代“剃發更衣”。漢服以“天人合壹”為文化核心,其設計理念代表了漢服的深意和外在美。漢服袖口寬大寬松,代表天道和諧。漢服的衣身代表了東方公平、正直和包容的美德。衣的上片由四塊布組成,也就是說壹年四季深衣下面有十二塊布,應該是指壹年中的十二月。漢服的設計從很多細節上完美體現了其“天人合壹”的核心理念。
漢服的美從古到今都很美。每當中國有傳統節日的時候,都會有很多年輕的女士們戴著漂亮的漢服燈籠來觀賞美景,儀式感十足。在漢服面前,那些看似很時尚的衣服都不堪壹擊,根本比不上漢服的美。
漢服不僅僅是壹件服飾,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著它的審美意蘊。漢服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文化符號,對我們國家的傳承意義重大。在社會飛速發展進步的今天,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傳統文化,深入研究漢服,展現中華燦爛文明。
漢服傳達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形式美。沒有親身穿過漢服的人很難體會到這種美。鄂關戴博,寬袍大袖,靜止時凝固著威嚴肅穆,行走時飄逸灑脫。歷代文人騷客都壹直吟詠著衣裝之美。“絲衣沈郁,攜衣精致”,這是壹種多麽宏大壯麗的美。“先把壹朵梅花放入柔舞,再在月上曼妙壹步,袖舞輕盈婀娜,太真實了。”楚國詩人屈原曾說:“我年少愛這奇裝異服,我老了永不褪色。”屈以其高貴的外表而聞名,他壹生都在歌頌香草美人,但他甚至贊美壹件衣服。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看出這件衣服堪比天然香草,驚艷之美。
畫家將服裝之美發揮到極致,象征著神仙的圓滿。六朝畫家曹,以密集的細線描繪人物,表現出衣服緊貼皮膚,“體厚衣緊窄”,似剛出水,故有“曹衣出水”之稱。唐代畫家吳道子畫的人物,稱為“武藝”。這種審美心理是如此強烈,以至於經過了300多年的剪發換衣,即使是誤以為漢人沒有民族服飾的人,對長風盈袖的雍容華貴依然有著壹種說不出的喜愛和懷念。近年來古裝影視劇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對漢服的審美復蘇。
色彩裝飾之美是漢服美的另壹個特征。色彩裝飾在很大程度上是壹個民族內在性格和精神在外在造型上的反映。自周代服飾制度形成以來,服飾的色彩就有著嚴格的界限和不同的含義。以段暄為例。書生段暄身著玄服,黑中透紅,紅中透黃,有壹種深沈而嚴肅的美。再如朱的深衣,白皂邊,純凈質樸,表達了漢家精神。《禮記》曾詳細記載了深衣的形制和內涵:“古人穿深衣,以制蓋之,以符合規矩、規矩、繩、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