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泉州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泉州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1、泉州南音:泉州南音是現存最古老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代,形成於宋代,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省和華僑聚居的南洋群島。泉州南音又名南曲、南嶽、南關、仙關,被譽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在唐代,琵琶被廣泛使用撥子,它是橫向舉行。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著這種傳承。南音使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法與敦煌壁畫相同。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晉江、南安、安溪、永春、龍溪、廈門等地。在臺灣省和南洋群島華僑聚居的地方也很流行。

2.泉州北關:泉州北關是流行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絲竹傳統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北關又稱北曲、小曲、小調、曲子。清光緒初年,江淮地區的民間音樂隨著海運的船只、南方的鹽兵和淮河流民進入泉州泉港區,逐漸形成了泉州北關音樂。泉州北關的音樂風格,既保留了江淮地區明快典雅的民歌,又加入了閩南、莆仙柔和優美的音樂。具有渾厚淳樸的性格,被譽為“天子之音”。

3.泉州拍胸舞: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環、打花、叫花舞等。是壹種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泉州、福建南部沿海地區以及臺灣省漳州、廈門等地的縣區。尤其是在全州,從政府組織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到各部門、各單位的小型聚會、慶典,到李湘農村的民間遊戲,甚至老百姓家裏的婚喪喜慶,都隨處可見。“捶胸舞”已成為泉州和閩南地區最普遍、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

4.梨園戲:梨園戲是中國福建省的漢族劇種之壹。它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南戲並稱“閩浙之聲”,被譽為“古代南戲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高甲戲是福建泉州的地方傳統戲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高甲戲又稱“葛佳戲”、“九角戲”、“大盤戲”、“土板戲”,發源於福建泉州,起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壹場裝扮梁山好漢、表演武術技藝的盛裝遊行。高甲戲傳統劇種900多種,演出可分為“大氣戲”(聽戲、武戲)、“秀芳戲”、“醜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本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加了凈、糊、外、端、北(凈)、雜兩種顏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源於梨園戲、木偶戲、弋陽戲、徽劇、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有“木偶調”和民間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和兩種。

6.泉州布袋戲:泉州布袋戲,古稱吊絲木偶,起源於秦漢時期。據文獻記載,最遲在唐末五代時期,流行於泉州及其周邊地區。此後歷經宋、元、明、清乃至當代,不斷傳承。至今保存了700多部傳統劇目和壹部由300多首曲子組成的獨具特色的戲曲音樂《木偶調》。(包括“足鼓”、“貢桔”等古代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同時形成了壹套精湛規範的操作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特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和制作工藝。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 上一篇:求壹篇介紹萬州烤魚的英文文章。
  • 下一篇:《清明節日記》的結局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