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城至今還保存著380余座明清古建築,其中錢莊23座,戲樓48座,報刊17份,學校34所,會館29座,商業碼頭48座,妓院50余家,煙館60余家,客棧30余家,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這些古城建築獨具特色,是被當地人稱為“陰子屋”的磚木結構建築。房子四周是兩三層的磚墻。屋頂從四周向中心低,收集雨水,形成“回”字形的封閉走廊和天井。“窨井”的本義是地下室,周圍用磚砌成的沈井(用於地下管道)稱為“窨井”。“荀子塢”這個名字是當地人對這些高墻深院的建築形式的形象比喻。
從平面上看,洪江荀子府的格局和南方傳統民居壹樣。進入大門後有壹個大廳和壹個入口天井,起到采光通風的作用,然後進入正房。如果是三階建築,有內天井,廳後有廳堂。樓梯位於大廳的前後或左右兩側。建築基本對稱,天井兩側為廂房,大廳兩側為正房。從功能上看,這些小房子與傳統民居不同,因為古代商場的建築需要同時用於家居和商業。壹層壹般用作商店或作坊,商人在此接待和交易,二層用作住宅或倉庫。城市裏也有不具備商業功能的小房子。這些房子和傳統的房子壹模壹樣,壹層和二層都是民居。為了保證安全,正門壹般不會很大,很少有後門和側門(圖2為分宅正門)。青磚高墻圍起來的茅草屋是向外封閉的,屋頂的屋頂沒有露在墻外,裏面形成的天井也比較小。因此,為了便於觀察和晾曬,出現了壹種高於屋頂的小樓,稱為“晾樓”。這也是適應洪江小資屋雙重功能的獨特屋頂結構。此外,有趣的是,人們還會建造壹個從中間分成兩半的兩坡屋頂,形成壹個小天井,這是極其罕見的。
洪江平房的門窗裝飾和墻上的繪畫以簡單明快為主,裝飾工藝多體現在每間平房裏擺放的壹個雕刻精美的太平缸上。作為消防儲水罐,人們用五塊石板拼裝而成,或者用整塊石頭雕刻而成。主人把太平壇子作為裝飾品放在院室或家門口,周圍刻有詩詞或精美的吉祥圖案。我看得最多的是《魚龍變》的圖解,寓意商業世界無常,貧富可能只在壹念之間,被古城商人奉為經營哲學。此外,在後期修建的壹些銀行、郵局、餐館等商業建築中,還能看到壹些西式的拱門券、羅馬圓柱等,說明晚清西方文化的傳入影響和改變了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