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教材的心理組織有利於學生在與文化和科學知識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個性;
強調實踐活動,重視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直接體驗,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註重課程的綜合性,倡導各種知識與社會生活問題的融合,有利於學生對世界的完整認識。
活動課程又稱體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是與學科課程相對的壹種課程,是以兒童在壹定活動中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因此,活動課程也被稱為動機理論。
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柯·曲波發揚光大了這壹思想,杜威的課程是“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其基本特征是:
第壹,壹切學習都來源於經驗,學習是經驗的轉化或重組;其次,它主張學習必須與個人的特殊經驗相聯系,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出發;第三,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循序漸進地擴大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教師從中發揮幫助作用。
活動課程的要點是:
課程應該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而不是以科目為中心;應該把兒童的直接經驗作為教材的內容;教材編排要註意孩子的心理結構。杜威認為,兒童有四種本能,相應地表現為四種活動:語文和社會性的本能和活動;制造的本能和活動;藝術的本能和活動;
探究的本能和行為。課程應該以這些本能為基礎,並努力滿足這些本能的要求。他主張教材應該是心理學的,應該把各個學科的教材或知識還原到原有的經驗中去,通過教學把它變成兒童個人的直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