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代以前,人們對女性只註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晉,才開始著重於裝飾。魏文帝喜歡打扮華麗並將頭發挽成蟬翼形的妃子。唐朝是開放社會,容許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
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粗壯結實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生殖和生產的標準就是美的標準。新石器時代女神像的造型特點展現的就是粗壯結實。
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柔弱細膩
人們註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順從”的美女觀念占了上風,士大夫盛行“精致細膩”的審美意識。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內外兼修
這壹時期,人們重於裝飾,對美貌的欣賞玄學化,審美達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學高度,如曹植《洛神賦》。到了南北朝,中國的美女觀完成了壹輪循環,從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態雕飾。
先秦、兩漢時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獨立的價值,人們雖然欣賞女性之美,但更強調道德,表現出了以德壓美的傾向。也許是受物質條件的限制,這壹時期女性的服飾較為古樸,衣服、鞋子和男子無多大的差別,身上沒有巾、帶等飾物,頭上也只是挽壹個簡單的發髻,沒有任何裝飾,但這個時期的女子已經知道壹白可以遮百醜,開始使用妝粉。古老的粉有米粉和鉛粉兩種,米粉是以米粒研碎之後加入香料做成的。鉛粉是糊狀的面脂。漢代以後,鉛粉被吸幹了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的形狀,壹直被後世所沿用。先秦、兩漢時期的上衣下裳的服制、粉白黛黑的服裝、豐肉微骨的體型,奠定了中國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調。
隋唐時期:雍容富態、健康自然
雍容富態、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導性標準。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健康是當時人們欣賞的壹種婦女之美。這壹時期,女性穿著相當暴露,大有西方現代“性感”傾向。
從魏晉時期開始,女性之美開始獲得了獨立的價值,得到欣賞和珍視。荀粲曾說“婦女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在這種美德獨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開始走向對於美的自覺的追求。
這壹時期的女子,大多穿著廣袖短襦,曳地長裙。腰部束以“抱腰”,並且用衣帶來裝飾,當時還流行在頭上插戴花釵和“步搖”,這樣走起路來衣袂飄飄,環佩叮當,進壹步強調了女性的溫婉嫵媚,婀娜多姿。在化妝上,最盛行的是在額間點上壹個紅色或黃色的“花子”以做裝飾,“花子”形狀各異,以葉子或花朵形狀為主。花木蘭從軍後回到家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就是這種裝飾的體現。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對內寬松,婦女的束縛也相對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應地呈現出了雍榮華貴的景象。
唐代女子以豐腴的體態為美,加上高聳的發髻,飄揚的披帛,顯得華麗大方,充分體現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氣象”。她們的打扮是中國歷代女性中最為大膽和性感的。這在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可得到印證。圖中所畫的女子,雲鬢蓬松,上戴碩大的折枝花朵,並簪上步搖釵,衣著輕薄的花紗外衣,另佩輕紗彩繪的披帛,內衣半露,上有大撮暈纈團花,袒胸露臂。這種性感的裝束在中國古代可謂空前絕後。
“天人合壹”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兩大家都認可並采納的哲學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深遠的本質之源,這種觀念產生了壹個獨特的設計觀,即把各種藝術品都看作整個大自然的產物,從綜合的,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工藝品的設計,服飾亦不例外。這種設計觀在我國最早的壹部工藝學著作《考工記》中就已記載,《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工匠就已意識到,任何工藝設計的生產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為,而是在自然界這個大系統中各方面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天時乃季節氣候條件,地氣則指地理條件,材有美為工藝材料的性能條件,而工有巧,則指制作工藝條件。對服裝而言,則指服裝的著裝季節,著裝環境,及衣料的質地和剪裁手法,只有這四者和諧統壹,才有精妙設計。
《周易》中肯定了人與自然的統壹性,肯定了人與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僅是自然產物,人的壹切活動從道德修養到功利實踐,都必須遵循自然的啟示,受自然規律的制約,而且自然中也透著人的因素。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會道德的啟迪意義,在這裏人與自然間往往不存在絕對隔離的鴻溝,二者互相影響滲透,人與自然遵循統壹的法則,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會屬性,同時又包含了與人事有關的倫理道德,表現在審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國古代哲人看來,人是形和神的統壹,即肉體與精神的統壹,這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不論道、儒都主張精神與肉體兼並,美與善合壁,而服裝正是體現人和物之間的審美和諧和自然表現形式的外化,這種審美情感意識傾向外露於服裝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飾,蓋自然”(《厚道》語)“吐納英華,莫非情性”。(《體性》語),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放蕩不羈的形骸,重神理而遺形骸,所以表現在服裝上往往不拘禮法,不論形跡,常常袒胸露臍衣著十分隨便。《世說新語任誕》載:“劉伶嘗著袒服而乘鹿車,縱酒放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