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辰河戲的歷史傳承

辰河戲的歷史傳承

辰河戲劇種的形成,經歷了久遠的歷史發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來到辰河地域開墾荒地,經營新區。遷徙、勞作、經營之時,也將當地的戲曲聲腔弋陽腔,帶到了新的家園。弋陽腔傳入辰河地域之後,與當地語言、民歌、號子、儺腔以及宗教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辰河高腔 。

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連臺本戲《目連》,這種藝術傳統,壹直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在辰河高腔的形成過程中,青陽腔也有壹定作用,《金盆撈月》等早期青陽腔劇目,還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劇目中。清乾隆、嘉慶年間,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動,已極為盛行。各種祭祀酬神活動中,演唱辰河高腔戲,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這壹時期,沅水也是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緬甸、老撾等國往來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動。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遊沿江城鎮盛行的同時,也向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區,以及周邊的苗區、侗區,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臺演出之外,還有“矮臺班”木偶演出。“矮臺班”多由半職業藝人組成,劇目、音樂、排場與高臺班相同。有時兩種演出形式還同時在漢族民間的祭祀娛樂活動中出現。“打圍鼓”,也是辰河高腔的壹種重要的演出形式。城鄉間喜唱辰河高腔的人們,在鄰家喜慶之日,壹起到他家唱高腔戲,不化妝。當時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歡參加這種演出活動。

辰河戲中,還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彈腔。辰河昆腔源於昆山腔。大約在明代中期,昆山腔傳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與昆腔大同小異。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嗩吶伴奏。清道光、鹹豐後,洪江成為經濟繁榮的商業口岸,會館林立,戲班雲集。同治光緒年間,荊河彈腔藝人周雙福、周松貴兄弟先後來到洪江,參加辰河戲班的演出,為辰河戲帶來了彈腔藝術,不少辰河藝人趕來學藝。另外,毗連地區祁劇的影響,也促進了辰河彈腔的形成。自此,辰河戲逐步發展成為以高腔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彈腔的多聲腔劇種。

1944年(民國33年),“辰河戲”名稱首見於沅陵《力報》。民國年間,辰河戲藝人生活困苦,至20世紀40年代,辰河戲班散班者甚多,辰河戲走向衰落。

新中國建立之後,辰河戲恢復了生機,建立了壹批職業劇團,民間的業余劇團多達200多個,1955年正式定名辰河戲。黨和政府重視對這壹古老劇種藝術遺產的挖掘和整理,壹批有特色的劇目重新搬上舞臺。經過整理改編的辰河高腔《破窯記》和《李慧娘》二劇,曾到北京進行匯報演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舉行了辰河戲教學演出,挽救和繼承傳統藝術,湖南省藝術學校還開設了辰河戲科,辰河戲有了培養人才的專門學校,為廣大民眾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 上一篇:請問,蛋黃酥和雞蛋酥有什麽區別?是不是壹樣的,怎麽個做法?
  • 下一篇:家庭裝飾畫的選擇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