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連英國傳教士都直呼惡心,清朝男人的辮子到底有多臟?

連英國傳教士都直呼惡心,清朝男人的辮子到底有多臟?

在孔孟之說的長期影響下,古人嚴格孝道奉行,甚至達到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種程度,頭發的重要性壹下子上升好幾個檔次。

當然這並不是說古人壹輩子不剪頭發,而是對於頭發的態度非常慎重,每次理完頭他們會將頭發收集起來妥善保管,以彰顯自己對父母的孝順。

按理來說古人如此重視頭發,應該會經常清潔打理他們的頭發,確保這份“孝心”不變質,可實際上古人洗頭的頻率並不高,尤其是紮著辮子的清朝男人,經常三、五個月才洗壹次頭,他們頭發上的氣味讓遠道而來的英國傳教士都直呼惡心。

滿清政權產物——紮辮子

紮辮子是滿清統治者對於中原王朝的文化入侵。

入關以前,紮辮子是適用於八旗子弟的發型。他們將腦袋周圍的頭發全部剃幹凈,只留壹撮頭發於腦袋偏後的位置,然後將其紮成金錢鼠尾巴的模樣。

八旗子弟留這樣的發型可不是趕時髦,而是為了避免在騎射過程中頭發遮擋自己的視線,影響軍隊戰鬥力。日本戰國時代,很多武士為了防止頭發影響作戰,也會將額頭中間部位的頭發剪掉。

入關以後,滿清統治者將紮辮子作為壹種文化入侵手段,強制讓所有百姓執行“剃發辮”令。因為從明朝建立到覆滅已經過去兩百多年了,朱家倡導的各種文化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滿清作為外來者想要讓百姓發自內心的臣服,必須從文化入手壹步步改變他們以往的觀念,而強制執行“剃發辮”令就是很好的壹種手段。

也正是“剃發辮”令讓所有百姓都打上滿清的烙印,以至於壹提到紮辮子我們會第壹時間想到清朝,這種文化入侵手段有利於維護清王朝的長治久安。

清洗辮子的頻率

清朝前期,百姓紮著金錢鼠尾般的辮子,那時候頭發較少,梳洗方便,所以人們清洗辮子的頻率相對會高壹些。

當時到了清朝中後期,由於頭發不斷增加,辮子也越來越粗,加上統治者沒有發布詔令做出限制,於是乎“金錢鼠尾辮”變成了“豬尾辮”、“牛尾辮”,不但看上去不美觀,而且難打理,這時候人們清洗辮子的頻率大大降低,甚至直接不洗。

曹雪芹曾在《紅樓夢》當中側面描寫了當時人們洗頭的頻率,例如賈府中侍奉賈寶玉的那些丫鬟,她們每過壹個月才洗壹次頭,洗頭的時候會放入皂角、雞蛋等物品,同時還會用篦子打理。

紅樓夢襲人劇照

賈府是大戶人家,裏面丫鬟們的待遇必然不低,可即便是她們也只能壹個月洗壹次頭,更不用說那些掙紮在生存線上的貧苦百姓了。

通常來說,清朝貧苦百姓每次洗頭都得間隔三個月以上,更有甚者長達壹年。天氣熱的時候他們有可能會去河裏稍微沖洗壹下辮子,天氣轉涼後就幹脆不洗。

或許有人會問他們為何這麽不愛幹凈?其實這種提問無異於西晉司馬衷的“何不食肉糜”,如果條件允許誰不喜歡保持幹凈整潔?當人們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時又哪有時間註意自己的形象。

而且在“剃發辮”令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思想的雙重影響下,清朝男人的辮子越來越長,越來越粗,非常難打理,久而久之他們也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打理辮子上面。

英國傳教士的所見所聞

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名為麥羅德的英國傳教士來到中國,他自天津出發,遊歷了河北、山東、河南等多個地方,將其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而從他的文字中我們能感受到當時的清王朝有多麽骯臟不堪。

為了更好地采集信息,麥羅德效仿清朝男人將頭發蓄來梳上壹條小辮子,然後穿上馬褂遊走於各地大街小巷。

他在遊記中寫道,河北、山東、河南這些地方的農村男女身上都有壹股很奇怪的味道,孩童喜歡光腳赤身並且渾身沾滿泥垢。除了讀書人以外,幾乎所有人都衣裳襤褸,只有每逢過節他們才會穿上好壹點的衣裳。

男人將長長的發辮盤在頭頂,每年夏季的時候會跟著孩童來到河邊清洗發辮與身上的汙垢,天氣壹冷就再也不洗頭了,不過他們會用壹種名為“篦子”的工具來回梳理發辮,過程中會有壹些灰塵、頭屑甚至小蟲子掉落,麥羅德形容這種味道的惡心程度就連下水道的老鼠也承受不住。

男人如此“不愛幹凈”,女人亦是如此。這些農村女人也是幾乎常年不洗頭,只是將頭發盤在腦後弄成壹個大包,每到空閑的時候她們就會聚在壹起,壹邊聊天壹邊用“篦子”梳理頭發,雖然看起來不衛生,不過比起男人的辮子要好很多。

當然麥羅德的活動範圍不僅僅局限於農村,還有那些相對繁華的城市,比如天津城內,壹些有錢人還是非常註重衛生,他們不但經常讓奴仆幫忙清潔發辮,還會使用壹些護發品保持發辮油光發亮,同時散發出令人心神舒暢的香味。

所以在當時,由西方與東洋傳入中國的花露水、發油非常暢銷,幾乎是有錢人家必備的生活用品。

在這裏還衍生出壹種名為“洗發人”的職業,他們挑著裝有梳洗頭發工具的擔子,遊走在大街小巷,專門為那些喜歡幹凈卻沒有奴仆的人服務,例如書生與小生意人。

由於服務對象較為富有,這些“洗發人”的收入水平很不錯,壹天所賺得的收入便足以養活壹家四口人。

清朝洗發人

歷代洗頭的頻率

既然清朝男人洗頭的頻率很低,那其他朝代的人又是多久洗壹次頭呢?

《漢書》有雲:

“吏五日得壹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漢朝規定,每過五天就給官員放壹天假,讓他們用來休息與洗頭洗澡。

到了唐朝,休沐假期時間有所延長,變為“每至旬假,與百僚休沐”,也就是說從壹開始五天洗壹次頭改為十天洗壹次頭,而宋元兩朝的休沐制度與唐朝大體相似。

不過這所謂的“休沐”是針對朝廷官員,史書中並沒有記載普通老百姓洗頭的頻率是多少,可能是半個月洗壹次,也可能是壹個月、兩個月。

但筆者認為前朝百姓洗頭頻率應該會高於清朝,因為他們並沒有紮著難以打理的辮子,而是束發戴冠,比起清朝人他們洗頭也會更方便壹些。

除了家庭條件以外,其實古人洗頭頻率的高低還受到父母喪葬的影響。

古人對於死亡的看重甚至不下於出生,尤其是父母的葬禮,屬於頭等大事。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對喪葬習俗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比如守孝期壹段時間內不能洗沐。

《禮記·喪服四制》明確規定,子女在為父母守喪的期限內,三個月不能洗沐。不過大多數人為了凸顯自己誠摯的孝心,會選擇三年守孝期都不沐浴,如同《新唐書·柳公綽傳》記載的那樣:

“居喪毀慕,三年不澡沐。”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很難想象壹個人三年不洗澡身上會骯臟發臭到什麽程度,然而還有個牛人整整二十年沒洗澡。《新唐書·紀王慎傳》記載:

紀王慎之女“始八歲,聞慎有疾……免喪,絕膏沐者二十年。”

如果記載屬實,那她甚至都可以去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人有多麽重視喪期。

當然還有壹些人長期不洗頭,完全就是因為懶惰,比如竹林七賢之壹的嵇康,他懶惰成性經常壹個半月不洗頭不洗臉。最搞笑的是宋代李流謙居然將他視為榜樣,故意三年都不洗頭,筆者估計當時他頭上的虱子已經多不勝數了。

嵇康

中世紀“屎尿齊飛”的巴黎

看到這裏,很多讀者會認為古代中國非常不講衛生,但相比於中世紀的巴黎,其實中國已經算得上文明的天堂了。

巴黎在中世紀的歐洲絕對算得上壹座大城市,可在這裏沒有廁所,也沒有任何容納汙穢之物的下水道。

上廁所的時候,他們會汙穢之物排泄到類似於夜壺的容器之中,當容器即便溢滿的時候,他們會將裏面的汙穢之物從門口或者窗戶潑到外面,那屎尿齊飛的畫面想想就令人作嘔。

最慘的是,路人走在路上很可能會被不明固體、液體淋得滿身惡臭氣味,那是壹種令人絕望的畫面。

為了避免這種慘案再度發生,13世紀巴黎政府嚴禁任何人從窗口潑糞,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可惜收效甚微,無奈之下他們又只能要求市民潑糞之前先大喊三聲,給路人提個醒。

連巴黎這種大城市都存在“屎尿橫飛”的黑歷史,更不要說歐洲其他城市了。

至於洗頭洗澡對他們來說也是如同過年那般罕見。16世紀英國有個女王叫作伊麗莎白壹世,她壹個月才洗壹次澡,卻被當時的人們指責洗澡太頻繁,可見那時候歐洲人洗頭洗澡的頻率有多低。

伊麗莎白壹世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清朝男人清洗辮子的頻率確實很低,可能是三個月壹次,也可能是壹年壹次,甚至從來都不洗,英國傳教士麥羅德見到這番景象直呼惡心。

然而我們不應該責怪他們,說到底這還是經濟發展水平落後造成的,如果百姓生活富裕有誰不想時刻保持幹凈整潔呢?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諸位讀者,妳們怎麽看?

  • 上一篇:完結的寵文小說
  • 下一篇:需要幾首有關蠶桑文化的古詩詞 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