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是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人體既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又與外界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生命的源泉。《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說明人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的,與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僅給人類提供營養、水分、空氣、陽光等,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同時自然界的各種變化,不論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使人體相應地出現各種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如《靈樞·本臟》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說明人體生長衰老整個生命過程,就是五臟功能盛衰變化的生理過程,人體五臟功能之間不僅有著相互配合的關系,還與自然界的變化保持著協調統壹。 因此,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人們必須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且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著協調平衡,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靈樞·本神》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如壹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更叠變遷,萬物隨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氣血的運行也會有相應的改變。《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沈。”說明春夏天氣溫熱,陽氣發泄,氣血活動趨向於表,運行較為通暢;秋冬氣候寒涼,陽氣收藏,氣血活動趨向於裏,運行較為滯澀。因此,在春和景明、風和日麗的時節,人的精神愉快,生命力較旺盛;而在寒冬臘月,陰晦的天氣,則人往往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或者周身有不適之感。根據這壹自然規律,中醫養生學便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主張在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夏季節,人們要順應陽氣發泄的趨勢,早些起床到室外活動,漫步於空氣清新之處,舒展形體,使陽氣更加充盛。秋冬氣候轉涼,風氣勁疾,陰氣收斂,人們又必須註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以避肅殺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這種根據四時氣候而養陰養陽的道理,就是天人相應、順乎自然的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
上一篇:金匯兌本位制的特點下一篇:陶瓷電熱水壺的產生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