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非專業90後,如何傳承非遺文化?

非專業90後,如何傳承非遺文化?

前言

“最迷古代小青樓,巨樹旁栽攀閣樓,樓下緊鄰小湖水,潺潺細聲潤無憂。青磚紅瓦養心靜,四面碧草濾心情,這種感受它地無,惟我中國盛此景!”,談到“非遺”,大多數人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平日裏接觸的並不多,尤其是年輕人,“非遺”話題也較為陌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大部分人可能僅限於其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值得敬畏卻不知如何深入了解。但,其實,“非遺文化”早已經活躍在了年輕壹輩的社交圈中。

提及“非遺”,必不可少的話題便是“傳承”,身為後浪壹代,我們該如何做壹個合格的傳承人?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兩個常出現的文化遺產概念,即“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兩者存在本質的區別。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區別

“物質文化遺產”強調的是“物” ,“物”是物質文化遺產的唯壹表現形式,重於“物”而非其他, “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強調的是“人”,以人為核心 ,強調物質之外與人相關的技藝、經驗、智慧、民俗等,只要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舊能夠延續。

“物質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不可再生的,為固態形式,而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活態形式,可再生,可延續 ,“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便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稱為“活的文化化石”。

於維護方式而言,“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再生,故而註重的是固態維護,以修復和維護為主,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的是“人”,更註重傳承性和創造性。

雖然兩者存在本質區別,但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不可分割的,物質文化遺產的固態形式也間接反映出了每個時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及生產方式等,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化便需要借助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來進行研究或再創造。

白話文便是,“ 物質文化遺產”講究的是“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倡的是“人” ,物與人的區別,簡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有靈活性,因為“人”可控。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哪些內容?

有朋友要提問了,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嗎?答案是:yes,“唐詩風采,艷麗卓目,嘖嘖有音,飄揚千古,宋詞情調,優雅芬芳,伴歌清唱,飛遠流長,元曲悠揚,輕快舒暢,隨歌而行,飄揚四方。中華文采,經典永藏。”,有時候妳不經意間接觸的某種禮儀、舞蹈、詩詞、美術等都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壹類,根據百科資料歸納,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和遊藝;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過接觸,那麽應該清楚,每個地區都有屬於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且種類不壹,同壹個品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不同的展現形式,比如這幾天我們正在度過的“端午節”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壹類,而屬於“端午節”非遺項目就有15個。

所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屬性,具有靈動性與可控性。

年輕人學習非遺文化的渠道?

了解完“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與含義後,接下來, 年輕人,該如何學習非遺文化,有哪些是針對非遺的渠道呢?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許多有關於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壹直不絕於耳,越來越多的平臺也在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宣傳非遺文化,學習的渠道也非常多元。

·PC端渠道

如果是要學習純理論知識,需要科普非遺文化,推薦專業網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比如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百科、光明網非遺頻道等。

·書籍

書籍往往比線上瀏覽更讓人記憶深刻,如果喜歡紙質版閱讀,推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百科全書》、《百心百匠》書籍版。

·電視/綜藝&短視頻平臺

近幾年無論是央視還是互聯網平臺,均有針對傳統文化推出系列節目,其中也不乏非遺文化嵌入其中,如果是想寓教於樂的形式學習非遺文化,那麽電視綜藝節目、國漫以及頭條號、抖音、西瓜視頻、騰訊文創等短視頻平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推薦綜藝《百心百匠》、《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手造中國》、國漫《秦時明月》、《歷師》等。

·遊戲

後浪們對於遊戲的接受度更甚於理論渠道,許多遊戲中便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場景化的形式展現,更容易讓人記住歷史典故及文化內涵,如果是喜歡遊戲的同學,可以通過玩遊戲的形式了解,比如《故宮:口袋工匠》、《繪真·妙筆千山》、《雲遊敦煌》、《王者榮耀》等,裏面也涉及到了不少非遺文化知識。

·文創類App

文化類產品較為垂直,文創類垂直領域也不乏好的App,裏面涵蓋了不同的文創產品及傳統文化科普知識,如果想看通過產品的形式了解非遺文化,推薦移動端App:“東家”、“時代記憶”、“華作天成”、“文物加”等平臺。

平臺和形式多元化,要想成為壹個合格的傳承人,首要任務是學習,而以上渠道,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應需而定。

年輕人該如何傳承非遺文化?

回到開篇的提問,身為後浪,該如何傳承非遺文化呢?

這個問題,僅從個人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的技巧,“用心、走心”便是最好的傳承,文化的發展需要的是關註與參與。

1.有資源有能力者

有能力有資源者,可合理利用自己的優勢將“非遺”產業化,眾所周知,大部分“非遺項目”已經瀕臨危化,單純靠傳統的傳承方式並不可取,非遺文化與新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才是“非遺”該走之路,有心者,可將“非遺項目”進行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可持續發展是最佳的傳承方式。

2.資源或資金不足者

資源或資金都不足,這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現狀,想為非遺文化盡壹份力量,卻無從下手,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有心”,比如平日裏的簡單知識科普或學習、線下文化活動的參與與宣傳等,有心者,盡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之事,這便是對文化傳承的最佳敬意。

3.自媒體創作者

互聯網浪潮下,最不缺的便是自媒體創作者,無論是前幾年的圖文時代,還是現在正在爆發的短視頻時代,創作者將越來越多,如果妳剛好想為非遺文化盡點力,而妳又是自媒體創作者,那麽,便以“宣傳者”的身份做好傳承人的角色,拍攝或制作非遺類主題的短視頻或撰寫非遺話題相關的圖文,或以舉辦主題交流活動的形式將非遺文化宣傳至線上線下,用自己擅長及年輕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將非遺文化進行更豐富更多元化的展示,本著“年輕人更懂年輕人”心態傳承文化,致敬經典。

結語

於年輕人而言,文化的傳承,不在於能做得多成功或者影響力有多大,也不在於能做多少,做得規模有多大,年輕人對文化的傳承貴在用心、走心。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圈層抓起,以小見大,讓周遭的人壹步步了解非遺文化,總有壹天可聚沙成塔。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國家的力量,相信平臺的支持,在國家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的情況下,各大平臺對非遺的扶持力度只增不減,而在這些優勢之下,相信後浪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傳承非遺文化,承遺風古訓,傳文化薪火,文化傳承文明,讓遺產不再遺憾。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成熟之處,還請見諒,同時,也非常歡迎對非遺文化傳承感興趣的盆友參與互動交流。

  • 上一篇:貴州美食排名前十名
  • 下一篇: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國傳統節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