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時節令風俗中面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壹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面塑也頗為講究。霍縣壹帶,外婆要做壹個直經尺余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麽,就在那個屬相上點壹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
做成乳房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征的壹種隱喻手法。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饃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隨地方而變。
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壹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壹對用紅線連在壹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壹帶的“宮食”,壹般要三、五斤白面做壹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壹枝。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將在另壹個世界得到永生和升華。因此,人們將葬禮的種種程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復雜。這是壹種對人生意義的贊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別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於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定襄宏道壹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面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著美學結構上的區別,讓人在濃艷中感受到壹種陰冷的悲涼。
面塑在人生儀禮中壹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只是把它賦予了壹種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壹種復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壹種不可忽視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