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4日是我國傳統習俗清明節,我知道的清明節習俗及其來歷:有掃墓、踏青、插柳、植樹、蕩秋、千放風箏6個習俗,下面呢我分別說壹下這幾個習俗及其來歷:
1、 首先是咱們的掃墓(上墳)活動習俗
掃墓呢原本是清明的前壹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到了唐代以來逐漸合並於清明,於是呢形成了清明節的習俗。也就是說後人對先祖先輩的“思時之敬”。
2、清明踏青
踏青呢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說法。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相傳遠在先秦時就已形成,但也有的說始於魏晉。不管是始於何時,但是我們知道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以後呢這踏青的習俗漸漸地成了壹種儀式。
3、清明插柳
到了唐代以後,清明踏青與插柳的民俗在民間就十分盛行了。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壹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習慣性地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壹插,柳便成活,這無意中呢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據說插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柳條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土就活,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就慢慢形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4、清明植樹
這植樹也是源於寒食節,其實古人在這之前就有在陵墓周邊植樹的習俗,大多是種壹些植松、柏樹等樹種,寓意有千古不朽的意思。清明節前後植樹,這是因為春天雨水較多,土地濕潤,氣候溫和,適合草木生長。因此呢也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曾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經他提議我國在1915年7月30日首次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