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全區有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4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26家。年產值達到22.2億元,銷售收入19.3億元,出口創匯12億美元。黃罐集團被命名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黃巖食品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桔罐加工中心、東南亞最大的食品罐頭園區。
黃巖區成立了全省第壹家農產品營銷管理中心。臺州市西部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已連接合作社35家,超市(含連鎖門店)112家、酒店食堂菜場30家,***配送各類優質農產品5萬噸,初步形成了穩定的營銷網絡,為西部山區農民增加收入超過3000萬元。2005年榮獲區級農業龍頭企業稱號,2006年6月獲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稱號,2008年被授予國家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
已有2個農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9個農產品分獲省、市農產品名牌稱號。有54個產品榮獲省農博會優質農產品金獎。全區建立各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33個,面積10.55萬畝,3個農產品通過有機產品認證,13個通過綠色食品認證,25個農產品獲全國無公害標誌。 黃巖地處浙江中部沿海,素有“七山半水兩分 半田”之稱。全區林地面積6.9萬平方米,活立木蓄積 164.9萬立方米,林木年生長 量為13.2萬立方米,70%的林地決定了林業在全區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業用地105.3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03.3萬畝,農田林網及四旁樹木13683萬株,森林蓄積2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0%。以長潭水庫為中心規劃國家、省級等生態公益林46.5萬畝,上遊及周圍完成封山育林12萬畝,鄉級以上公路及河道綠化率達81.8%,初步形成以針闊混交林為主體,網、帶、片、點相結合的生態防護林體系 。
全區經濟林總面積25萬畝,總產量16萬噸,產值5億元,其中柑桔7.5萬畝,楊梅7萬畝,形成柑桔、楊梅、枇杷三大林業支柱產業格局。黃巖森林資源管護體系逐趨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林業公安、林政、森林植物檢疫、野生動物保護為主的林業執法體系。全區現有森林執法人員29人,野生動植物保護站10個,木材檢查站1個。全區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事故,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全區現高中學校13所(普高5所、職高8所,其中民辦職高5所),義務教育學校63所(初中23所,包括民工子弟學校7所,昌文中學1所,小學38所,包括民辦新東方小學1所),幼兒教育機構94個,特殊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電大1所,其中黃巖中學為壹級重點中學。
2002年,黃巖區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浙江省教育強區”,2005年,通過省教育強區復檢,2008年,被確定為省課外文體活動示範區,2008年、2009年獲得臺州市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壹等獎,2008年被評為浙江省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優秀單位,2007、2008、2009年分別獲得黃巖區綜合目標考核壹等獎 。 佛教
東漢至三國,江浙建寺36所,其中黃巖6所,為今兩省之首。宋代寺院91所居臺州第二,其中禪寺33所。北宋賜額50所,名列臺州第壹。1985年後,陸續批準開放,現有批準活動場所48所,較大有隱居寺、廣化寺、東林寺、崇福寺、凈土寺、方山寺、清修寺等。歷代高僧有唐代師彥,南宋法照和妙倫,元代秋江和無慍,明代清浚和居頂,清代所澄和敏曦,民國諦閑和摩塵。(《黃巖縣誌》第十八篇社會,第563頁)
道教
始於周代劉奉林修道委羽山,漢代司馬季主遺有赤鯉巖釣魚臺。南朝始建大有宮,宋徽宗賜內宮鏞鐘等。元代趙與慶傳入全真龍門派。1933年,大有宮舉行全真龍門登錄儀式,來自全國11省高道40多人、省內百余人參加盛典。1940年編《宗譜》載,自元代至民國,大有宮有3230位宗師、律師和嗣師。民國時,大有宮道人分布臺州、溫州264所宮觀,占兩地總數97%。黃巖現有開放場所42所。(《黃巖縣誌》第十八篇社會,第564頁)
應萬德反教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東南鄉天主教徒仗勢專橫。蓬街武生應萬德組織香會,提出除滅洋教口號,集中千余人,拆毀十余處教堂。並與清兵對抗,攻打縣衙失敗後,被捕遇害。 住宅
舊時磚木結構平房或雙層樓房,多畚鬥樓式。口字形謂全透,日字形謂兩透,目字形謂三透。每透又分3間、5間壹字形和7間凹字形。1986年,郵電部發行普23《民居》郵票,其中第14枚《浙江民居》是城關天長街住宅,面街背河,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作廚房。《中國古代建築史》介紹黃土嶺山區住宅,利用地形靈活運用高低落差臺狀地基,在其上建屋。(《黃巖縣誌》第十八篇社會,第545頁)
筵席
普通待客用8碗菜肴,第1碗用海參謂參菜,用魚膠謂膠菜,用香菇謂香耳菜;再有魚、肉、蟶、蝦(蟹)、筍和蒔藥***8碗。宴席六大六小全席,由6大碗、6小炒、12碟、2點心組成。大型宴席八大八小全席,由8大碗、8中盆、16碟、4點心組成。(《黃巖縣誌》第十八篇社會,第547頁)
古代民風
宋代承平號無事,裏無貴客,百姓厭漁獵,不識官府。南宋亡,縉紳先生竄匿山谷,或服衰其身,或慟哭荒郊斷壟間,如表考妣。其民皆結壘自戰相守,力盡則闔門就死而不辭。明初建文遜國,黃巖人委身殉國,視死如歸。道德文章,赫然重於天下,士皆激昂奮勵,以禮義廉恥為先,以行儉名節為貴。明中葉民靜而安,俗樸而儉。忠節孝義史不絕書,天下稱文獻之邦者,莫之先焉,富貴之歸故鄉者,至城市必舍車而徒,見父老以齒為序。清代富厚之家布衣蔬食不事鮮美,農工商賈各勤其業;鮮遊惰好閑之民,無強悍善鬥之俗,黃巖其民秀而敏,人人殊異;皆以文藝相應,有鄒魯之風。(明《萬歷縣誌》卷1風俗,清《光緒縣誌》卷31風土)
中秋節
黃巖八月十六日是中秋節。為紀念元末黃巖籍方國珍起義,占據浙東3府,保境安民20多年。十六日是方母周氏誕辰。(《黃巖縣誌》第十八篇社會,第552頁)吸鴉片清道光二年(1822年),鄉村遍種罌粟,民間盛行吸煙。浙江巡撫劉韻珂上書:黃巖壹縣,城鄉吸煙,高高日出,闃無其人,月白燈紅,乃成鬼市。1935年,縣長湯日新公布黃巖三害:土匪、花會和煙毒。(《黃巖縣誌》大事記,第12、18頁)
花會
清末民國成千上萬人參與的大型賭博活動。由賭棍、無業遊民和山鄉富戶組成花會筒,賭技高者任筒官,出資合股開設。選擇縣境山角為場所掛花會,上有34名花會人物小旗。筒官根據參賭者捺錢在各花會人物款額,決定其中1人,將小旗高掛大樹,謂花會開筒,捺錢參賭據此決定輸贏。(《黃巖縣誌》第十八篇社會,第556頁)
黃巖斜
市民有盲目起哄習慣,輿論行動向壹面傾斜。集市貿易尤為突出,要麽無人問津,要麽壹哄而上搶購壹空。(《黃巖縣誌》第十八篇社會,555頁) 水浸糕
舊歷年底,家家以粳米粉蒸熟搗揉制作條狀年糕,浸水加明礬貯藏。以多為榮,往往來年二三月尚有貯藏。以糯米蒸熟搗制成塊狀或厚片狀者,稱“麻糍”,也有浸水久藏的。大多改家庭手工制作為作坊機械加工,城鎮居民大多改為隨時購食,不再水浸久貯。
青團
清明前後,采野菜煮熟搗漿,和糯米粉作團,中裹餡料,底墊楮樹葉或新竹箬,籠蒸而成,別有清香,且能助消化,舊為寒食節食品。甜的為青餅。
烏飯麻糍
春夏之交,采烏飯嫩葉(俗稱烏飯腦)搗汁,和糯米蒸搗而成,外沾松花,色香味俱佳。通常呈條片狀,中裹豆沙成卷者特佳。
麥餅筒
黃巖稱“食餅筒”,天臺稱“餃餅筒”,臨海稱“麥油子”,三門稱“麥焦”。以麥粉糊攤成薄餅皮,中裹多種葷素菜肴,卷成筒形,現卷現食,也可油煎。此為臺州各地特有節日食品。
十拼
十拼壹說席餅。初到黃巖,攤檔處處有之。將肉餡、豆芽、蟶子肉、紅燒肉、蛋皮……等十樣菜肴,卷入大張春卷皮子中,壹頭封煞,壹頭打開,澆入肉鹵,咬吃。另用綠豆面碎湯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