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又被稱為《抗日戰爭安魂曲》。
馬勒所生活的奧匈帝國,是壹個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在壹起的、危機四伏的國家。雖然同是日耳曼民族,但因為德意誌比奧匈帝國強大,因此奧地利人常常受德意誌人的欺淩。在奧匈帝國內部,波希米亞人又作為被壓迫民族而受奧地利人的歧視。
馬勒常說,我是三重的無家,在奧地利作為壹個波希米亞人。在日耳曼人中作為壹個奧地利人,在世界上作為壹個猶太人。在哪裏我都是闖入者,永遠不受歡迎。這樣的社會背景,促使馬勒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早期的作品曾寫過壹首名為《塵世的痛苦》的歌曲,真實反映了農民的生活現狀。
創作背景
在他創作的9部交響曲以及聲樂作品中,表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理想生活的憧憬。我們可以聽到他那優美極有生命力的交響力量,以及對大自然和人生的贊嘆。同時馬勒的音樂又會流露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嘲諷,出現壹些怪誕痙攣的節奏。尖銳喊叫般的音響,真實反映了作曲家的心理掙紮。
在藝術風格上,馬勒的作品繼承了後期浪漫派音樂的傳統。拓展交響樂的表現力,發揮每件樂器的表現性能,造成音樂色彩絢麗的配器效果。從極其纖柔的輕奏到濃重而震撼人心的音響,瞬息萬變、五彩繽紛。他探求龐大的樂隊編制,根據音樂的需要擴展樂曲結構,用以表現巨大飽滿的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