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2、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壹定要註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3、食新(食辛)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壹個辛日。城市壹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4、吃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裏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6、喝羊湯
北方則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壹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時候用冰冷藏肉、魚、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動,長時間保持新鮮清潔。但是此時不宜多食,因為冰的性質與此時炎熱的氣候相反,冷熱相遇,最容易導致疾病。《食譜》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隱映飲食,令氣涼耳,不可食之。雖當時暫快,久乃成疾也。”婦女尤其應當註意勿多食寒冰。我國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貯冰用冰。《周禮》載:“淩人掌冰,春始治鑒。”鑒是如甄壹般大小的容器,在鑒口放上冰塊,把食物貯存在鑒中,就像現在的冰箱壹樣,可以冷藏食物。
在沒有人造冰以前,壹般所用的冰都是窖藏之冰,吳地的人稱之為涼冰。每當三伏,就有人在街上擔擔賣冰,有的還將楊梅、桃子、花紅之類的鮮果放在冰中,通常叫作冰楊梅、冰桃子等。鮮魚店鋪則用冰來給魚保鮮,稱之為冰鮮。
8、吃藕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鹹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禦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願婚姻美滿。藕與蓮花壹樣,出汙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偎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