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簡單國學故事合集
三人行必有我師
大教育家孔子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
有壹次,孔子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壹個小孩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壹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個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說:“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
孔子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我倡導禮儀,沒想到讓孩子給問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孩子雖小,卻懂禮儀,可以做我的老師了。”
智慧小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要求人要謙虛好學,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完善自己,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弟子規》中說:“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意思是說:每壹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若能誠心誠意地依止壹切高尚人士,於知識淵博的學者前常常詢問請教,交結忠厚、重義氣的人,就能常時感受安樂。
2.幼兒簡單國學故事合集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
6歲那年,壹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
袁術大笑道:“妳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麽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壹個6歲孩兒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故事點評: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為並非偶然,實為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裏紮下了根。小朋友們,我們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做個孝順的好孩子。
3.幼兒簡單國學故事合集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書法家,被人們公認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壹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壹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饃饃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
有壹段時間,人人都誇他的字寫得好,他也自鳴得意、洋洋自得起來。有壹天,他到壹家餃子館吃水餃,發現水餃都是從墻那邊壹個個扔過來的,而且十分準確地扔在鍋裏。他十分好奇,繞到墻後壹看,見是壹位老太太在包餃子,包好後,頭也不擡就扔過墻去,沒有壹個掉在鍋外。王羲之問她有何竅訣,她說:“沒什麽,只是熟練罷了!”王羲之聽後,覺得自己的字遠沒達到這種熟練程度,於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終於成為壹代大師。
智慧小語:壹個人懂得謙虛才有進步的空間,試想如果王羲之沒有碰到那位包餃子的老人,他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沒有後來的努力,而我們現在也就看不到《蘭亭集序》這樣的書法墨寶了。
4.幼兒簡單國學故事合集
鐵棒磨成針
古時候,有壹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資聰明,看到不懂得事情,總喜歡問為什麽?李白每天去學堂上學,因為他天資聰明,教書先生不但很喜歡他,還常常誇獎他。漸漸地李白驕傲了。曾有壹段時間,他時常逃學。
有壹天,他逃學在外面,壹邊走壹邊玩。突然,他看到前邊有壹位老婆婆蹲在壹塊大石頭旁,在石頭上正磨壹根鐵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問老婆婆在做什麽?老婆婆的臉上帶著慈祥的笑容,溫和的告訴他:“我正在磨壹根繡花針。”李白驚訝的問:“這麽粗的壹根鐵棒,怎麽可能磨成很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又和藹地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妳專心致誌,鐵棒必能磨成針。”並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會成功的道理。李白聽後很受啟發。
從此以後,李白刻苦用功的學習,終於,成為著名的詩人,壹代大師,留名萬古。
5.幼兒簡單國學故事合集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壹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壹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托了壹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