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博白縣城中心區,有壹片城中村雖然已街區化了,原來的村子已經改造為三條街道,但人們依然懷念它的老地名——飲馬江村。按方誌記載,這是壹個有著壹千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村名來自壹個歷史傳說: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當年南征交趾,途經博白,曾在此飲過馬,屯過兵。滄海桑田,馬援當年飲馬屯兵已成了壹段歷史記憶,然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人們至今津津樂道,以此為榮。
市井圖畫深藏在裏弄小巷中
提起飲馬江,最令人難忘的是這裏的裏弄小巷。博白縣城飲馬江村的小巷,彎彎曲曲,四通八達,巷子都很窄,有的小到只能行人,迎面而行時還得側身相讓,但很有特色。
?
第壹次走進飲馬江村,是搭乘當地壹位朋友的摩托,突然被帶進這片迷宮般的裏弄小巷中,小巷四通八達,像蜘蛛網壹樣,裏邊簡直是另壹片世界:磚瓦結構的民舍,老祠堂以及過去大戶人家的大宅,老院子,老門樓,老門窗,廢棄的灰沙墻和水塔,尋常人家院子裏的老樹,挎著洗衣桶的婦女……這壹切是那樣親切。自此,筆者對飲馬江的裏弄小巷產生了興趣,每走壹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市井圖畫,都有不同的感受。繁華的鬧市咫尺之外,人們匆匆忙忙,而這裏的裏弄小巷卻多了壹份溫情和恬靜。
在飲馬江壹路北面,有壹座叫雙桂莊的老門樓,門樓簡樸,極具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說起雙桂莊的來歷,這裏的人們非常自豪,原來他們都姓梁,祖祖輩輩定居於此。唐代時,他們的先輩梁恩、梁忠兩兄弟同榜高中進士,雙摘桂冠,被稱為“白州雙桂”,成為博白梁氏的驕傲。當地鄉民為了紀念梁家兄弟雙雙折桂給博白帶來的榮耀,建起了壹座雙桂坊,還在飲馬江壹路建了梁恩祠。如今,這裏至今還保留雙桂莊的老地名。
?
在飲馬江壹路南面,有壹座四合院式的廢舊大宅子,建築很有地方特色,雕檐畫棟,屋頂上的飛檐、山花,無不顯出宅子主人當年的豪富家世,遺憾的是無法找到這座大宅子的知情人。筆者看到,宅子已經收歸公家管理了,裏邊堆放著壹些破破爛爛的家具雜物。
在飲馬江二路北側,有壹座民間大屋,門頭上掛著“南陽郡”的牌匾,門前擺著兩座石獅子。居民老鄧告訴筆者,這壹片住著不少鄧姓居民,他們的祖先很早以前是從南陽壹帶輾轉遷居於此。
?
像其它城中村壹樣,飲馬江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這裏不乏高樓大廈,各種帶有時尚風情的東西都能找到,但歲月有痕,這些裏弄小巷,民間老屋,依然煥發著獨特魅力。
大漢南征大軍曾休憩飲馬江
走進飲馬江,村民們提得最多的還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途經博白這個歷史小插曲。馬援大軍南征交趾及路過此地飲馬的故事,在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村子裏代代相傳。
? 據史料記載,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征側、征貳率眾起事。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征討。後來,為紀念這位東漢伏波將軍,博白人民在南流江岸建起了伏波祠,在離縣城不遠的水鳴圩鎮,還保留了漢代古墓,據傳是東漢伏波將軍的副帥劉隆當時負責陸路大軍,班師途中病死,士兵將他葬於此處,後世稱之為北灘大元帥。
筆者在飲馬江村遇到壹位正在散步的梁姓老人,老梁說,馬伏波途經博白的故事是老壹輩的人傳下來的,當年馬伏波的大軍飲馬的具體位置,很多人都說是在今天的飲馬江三路。 老梁告訴筆者,這個村子以前並不叫飲馬江村,當年馬援南征交趾,途經博白,人困馬乏,在路過飲馬江村附近的時候,南征大軍在飲馬江村南面發現壹條小河,這條小河是南流江的壹條支流,水源充沛而且清澈,馬援的部隊就在這條小河邊臨時駐紮,飲馬屯兵,在休整完畢準備離開繼續遠征的時候,村裏的父老鄉親都依依不舍地送別這位為國征戰的將軍。為了紀念這位大漢將軍,百姓們將這條無名小河叫做飲馬江,並將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飲馬江村。因為村子位置宜居,來這裏安家落戶的人也多了起來,現在村子裏有梁、鄧等姓氏的居民。
當年征南大軍飲馬的飲馬江到底在哪裏呢?筆者查閱了明代《廣西名勝誌》,據記載:飲馬江,在博白縣治南壹裏。
據熟悉博白歷史的陳國才先生說,飲馬江源出縣城北面的登高嶺,流經縣治西南,奪塘江五裏匯入南流江,飲馬江又叫環玉江,飲馬江畔的壹帶叫飲馬江村。
“我小時候就常到飲馬江玩水,這條河就在如今縣城永佳商場後門的位置,往西流入南流江,後來縣城擴展,飲馬江被覆蓋作為地下排水溝,上面是道路。”村裏的壹位上了年紀的大姐告訴筆者。
筆者按著村民的指引,尋找到了過去的飲馬江,不過現在看到的是壹條很大的地下排水溝,覆蓋在飲馬江三路下面,排水口在上南園的村子,向西匯入浩浩蕩蕩的南流江。
歷史上飲馬江還有壹座石橋叫飲馬橋。明朝嘉靖年間,錢塘人金輅任博白知縣,他在《興業過白州道中二首》詩中:“不識南州路,今知飲馬橋。”據博白老人陳國才考證,飲馬橋,就在當時的白州縣治南壹裏飲馬江。清代《博白縣誌》載:“飲馬橋,明永樂年間建。康熙二十七年朱紹儀修,雍正年間重修,乾隆四十七年梁澍才、梁演才等重修。漢朝馬伏波將軍征交趾飲馬於此,故名。”
遺憾的是,由於時代久遠,滄海桑田,如今飲馬橋已經無跡可尋,也無人知道這座橋的位置。不過在飲馬江三路西壹個叫上南園的村子倒是還可以看到壹條古橋,據這裏的居民介紹,這壹帶過去都叫藍園,這座古橋叫藍園橋,也叫南安橋,相傳東漢伏波將軍南征時,藍園壹帶是漢軍屯兵和後勤基地。如今的藍園已成為馳名中外的“博白蕹菜”生產基地。筆者看到,這裏壹些商店和幼兒園的名字前都冠上了“藍園”兩個字,可以感受到人們對藍園的懷念之情。
城中村變成新街區,千年歷史代代相傳
“我們覺得村子裏有這麽多年的歷史,如果就這樣掩埋掉了太可惜,所以應該把這些古跡遺址以及歷史傳說、民間故事重新挖掘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在村子裏尋訪這段歷史時,聚在壹起聊天的村民對筆者說。
如今,飲馬江這片城中村已經變成了壹片街區,街名還是叫飲馬江,分為三條主街道,在飲馬江壹路,筆者看到村民捐資硬化路面立下的功德碑,碑上刻著飲馬江村名的來源以及伏波將軍南征交趾途經博白,飲馬於此的歷史。
村民說,立碑的目的,壹是體現村民的團結,弘揚善舉,二是為了讓人們記住伏波將軍南征這段傳說的歷史,記住我們村名的來歷。
歲月流逝,時代變遷,這個有千年歷史的村莊也會跟隨著城鎮化的進程逐步走向現代化,但是那段傳說卻流傳至今,被村民壹代壹代口口相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