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工作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會計作為壹門專門技術和社會科學,既有技術、方法等方面的***同性,也與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相聯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會計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如投資主體、經濟利益、政府管理職能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會計方法、會計法規和會計理論等會計理論體系和會計工作壹直處於不斷的變革中。會計工作出現了壹些新特征。
近幾年來,我國許多企業正處於改制期(主要體現在我們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為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主導地位)。我國的資本市場尚處在發育、發展階段,規模不大,相當壹部分投資者缺乏理性。市場融資功能不足,缺乏足夠的資源配置引導能力。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不規範:壹是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制改制後,由於真正市場意義上的產權機制還未完全建立,國有股權所有者缺位問題依然存在。二是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規範,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幾乎全由政府直接任命和委派。在沒有嚴格的所有者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會計便不再是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企業正確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系統,而是成了經理甚至政府或主管部門直接或間接操縱和反映其意圖的工具。會計舞弊、人為調節成本、利潤及合謀進行虛假會計陳述的情況時有發生。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現象、經濟業務不斷出現,舊的會計規範亟待更新,新的會計規範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會計準則制定與會計實踐還存在著壹定的“時差”。由於會計制度的不完善,客觀上為會計舞弊提供了壹定的空間。在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會計工作雖然發揮了核算監督職能,為經濟發展做出壹定貢獻,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壹些問題。會計領域“誠信”缺失,曾壹度成為社會關註的話題。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壹項基本方略,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的高速發展逐漸暴露出法制的不健全,為此我國先後頒布了若幹經濟領域內的相關法律,其中包括《會計法》、《公司法》、《合同法》、《證券法》、《企業所得稅法》等。我國於1993年7月1日開始實施《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1997年以後又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陸續制定和實施各項具體會計準則,2000年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會計法》為中心,包括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準則、行業會計制度等在內的會計規範體系。這些會計領域內的法律、法規為規範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同時為促進我國的會計工作的國際化,為我國會計制度與國際慣例接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尤其是在實際的會計工作中,壹些人有法不依,違反《會計法》制假、造假的事情時有發生。主要表現為會計工作秩序比較混亂、法規制度貫徹實施不力等方面。
會計是以憑證為依據,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連續、系統、全面、綜合地反映和監督壹個單位經濟活動的壹種經濟管理工作。傳統的會計是以記賬、算賬以及對外報告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為工作重點的。由於會計核算手段等的限制,傳統會計以事後核算為主。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會計內涵發生了變化。由原來主要是事後核算轉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後核算同時進行;由原來的主要是反映情況、提供信息轉向綜合提供並分析運用信息,參與經營決策、反映和控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預警經營風險上來。會計核算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在成本核算中出現了壹些新方法: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法等。為了滿足分折、預測、決策等的需要,會計方法中還增加了充分利用高等數學、運籌學等數學工具和分析方法。會計電算化的開展解決了會計數據處理的問題,數據處理的正確性、及時性等大大提高了。不可否認,會計工作為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經過近年的努力,會計工作已逐步走向“服務化、市場化、規範化”的新趨勢。但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在新舊制度交替並存情況下,由於會計人員素質低下等客觀原因,會計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單位會計基礎工作非常薄弱,會計核算不真實,會計管理落後,會計監督不力、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混亂等現象時有發生。
面對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對會計工作進行思考,更新觀念、轉變作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制定適合實際的會計工作發展方略,才能夠使會計改革繼續深化,逐步向國際慣例接軌、盡快適應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