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墻是閩菜系的首席名菜,又叫?滿壇香?、?福壽全?,是把幾十種名貴原料煨於壹壇的高級烹調做法,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卻又葷而不膩,同時營養價值極高,具有補氣養血、清肺潤腸、防止虛寒等功效,妙不可言,滋味無窮。
其實吃佛跳墻最主要就是喝湯,湯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佛跳墻的品質,而想要把湯做好就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沒有家養的老母雞湯不鮮。
2、沒有黃牛的腿肉湯不清。
3、沒有金華火腿和家養的老鴨湯就不香。
4、沒有龍骨湯就不滋。
5、沒有豬皮湯就不膠。
6、沒有瑤柱湯就不海味。
只有具備了以上的六個基本條件,才能夠保證湯的濃郁夠足。而保證湯鮮美的另壹個原因就是要保證食材與湯水的比例,100千克的原料最終要熬制出100千克的湯水,但前期壹定要加足水,100千克的原料要加入600千克的純凈水,熬制5小時以上,最後只剩下100千克的濃湯。如果是接待非常顯貴的客人,100千克的原料最後要熬制出80千克的濃湯,那樣,湯的味道會更加鮮美。
蒸、煮提鮮的味道都不同
在熬制湯水的整個制作過程中,是不能添加鹽和味精的,可是現在有很多廚師都是用雞精、味精、鮑魚粉等添加劑來提鮮的,做出來的湯水就是壹個復合味,而做菜用這些添加劑不是拉攏回頭客的好辦法。傳統的福建廚師的增鮮做法是:用鮮湯調味。先將幹魷魚泡制漲發(在泡制的過程中加入少許生姜、料酒、壹點兒八角),再用高湯隔水蒸制;或將瑤柱提前泡好,入高湯中隔水蒸制。這樣制成的湯鮮美無比,適合用來給各種海鮮菜肴提鮮。
這兩種湯都是蒸出來的,與煮出來的湯顏色上有區別。蒸出來的湯顏色比較淺,透明度比較高,而煮湯的原料經過大火翻煮,已經將食材的碎屑煮進湯裏面去,形成了壹些懸浮物,透明度就比較。通過蒸、煮兩種方式制成的湯,在味道上也有很大的差別,蒸出來的湯味道比較柔和,煮出來的湯味道比較濃厚。
在沒有味精使用的年代,老壹輩的師傅們就在夏、秋兩季選用壹些新鮮的海產品來做鮮湯,比如海腸、牡蠣、海蝦等,放在樹蔭或屋檐下面太陽不能直曬的地方晾曬,還必須是熱浪又能夠吹得到的地方,使海產品快速幹化。然後把它們磨成粉,用多層紗布包起來,放入上湯用文火加熱增鮮。用這些天然物質提煉出來的鮮湯,味道是化學調味料無法相比的,舌頭不會感到幹燥,更容易令人產生回味、回香的味覺。
用這些海產品來給湯增鮮是絕對不能用現代的烘烤機來烘烤海鮮的,這種機器的溫度太高,會破壞食材內部的鮮味,高溫會令海鮮內部的油脂滲出來,使海鮮失去了本身的滋味。也絕不能暴曬,如果讓太陽直曬,那麽,海味的顏色就會變深,在蒸制湯水時就會影響湯水的顏色,不鮮白。
使用天然顏料上色
這個道理就像是做東坡肉壹樣, 有壹些人做的東坡肉,剛上桌的時候顏色還比較亮,可是過壹段時間顏色就變得暗淡了,而有的人做的東坡肉,即使是放壹個晚上,第二天看表皮還是紅潤透亮的。這就是使用非天然原料上色和使用天然原料上色的區別。
使用天然原料給東坡肉上色時,要先將油燒熱,再下入紅糖慢慢炒化,然後下入醬油,繼續炒化,這時候要下入適量的醋,使鍋內的調料互相融合,期間火候壹定不能大,跟著下入調好的湯、放入肉塊,這樣顏色才能上在肉塊上,如果火大了,顏色同樣上不住。
魚肚水發、油發效果大不同
魚肚是廚師經常會使用到的壹種原料,壹般是用水或油來發制,但這兩種方法發制出來的口感是截然不同的。用水發制的魚肚比較柔嫩軟滑,用油發制的魚肚則口感比較柴,但在後期制作時比較容易入味,因為油發的魚肚表面有很多的小洞洞,容易吸附味道。
不同的魚肚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發制,比如說鰵魚肚就適合用水來發,發出來的口感很爽滑;而鰻魚肚、或質量差壹些的黃魚肚、鴨泡肚就適合用油來發,因為這些魚肚都比較薄,如果水發的話會容易爛掉,所以都是選擇油發。
如果不得已要用水發的話,壹定要提前將原料放入水中泡透,再放入蒸櫃中加入姜片、紹酒隔水來蒸,取出再放入涼水中泡制。
不管是水發還是油發,其目的都是讓原材料膨脹、軟化、和去除原材料的腥臊味。發制魚肚和發制海參在有些時候是會有相似的地方的,不過魚肚不宜發得過大,否則會使口感變得松軟,柔韌性不夠,不再富有彈性。
發蹄筋要提前油泡
個頭比較大的牛筋、鹿筋適合用水來發;而豬蹄筋、鴨筋、雞筋的個頭比較小、質感比較硬,用水發不易成形,所以適合用油來發,將其體積蓬松起來,後期也容易入味。
蹄筋在油發前,壹定要先用溫油浸泡,最好能夠浸泡12小時,讓油份先充份進入到食材內部,然後下入7、8成熱的油鍋中炸制,那樣,就會聽到蹄筋發出清脆的聲響。壹定要看準油
溫再下料,不然油溫高了,蹄筋外面都炸硬了,裏面還沒熱。
還有壹種半水半油發的方法,就是將蹄筋放入油鍋中發制到80%左右的程度後,撈出來放進水裏繼續發制。因為有時候客人會臨時點蹄筋的菜式,所以我們就要提前將蹄筋發到95左右的程度,提前準備好,起菜時只需要在稍微發壹下,就可用來做蹄筋的菜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