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語文學即“小學”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三大部分。
資料拓展:
“小學”最初是指為貴族(奴隸主)子弟設置的初級學校。《大戴禮記·保傅篇》:“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西周是奴隸社會,當時能夠接受教育的只是貴族(奴隸主)。
這類學校是統治階級培養接班人的學校。小學要學習的內容包括《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師氏/媒氏》提到的“三德”“三行”“六藝““六儀”。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師氏/媒氏》說,“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壹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壹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之道,乃教六藝:壹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乃教之六儀:壹曰祀祭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
許慎《說文解字敘》雲:“《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國子就是“王大子,王子,群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就是“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南宋朱熹《大學章句》)。
段玉裁註雲:“國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保氏養之,而世子亦齒焉。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
古代小學教授到了禮、樂、射、禦、書、數六藝都稱為小學。到了漢代,以小學作為文字訓詁之學的專稱。《漢書·藝文誌》所收的小學十家都是字書和訓詁之類。
後來小學壹詞含義又由此(六書)拓展出新的意思,為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相應的,大學壹詞含義也有了新的意思,指研究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