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在歷史教育註重傳統文化的傳承

如何在歷史教育註重傳統文化的傳承

歷史教育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其核心是人格的養成。無論從歷史教學的性質、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我們都應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根據本學科自身特點,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智能素質和心理素質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歷史課程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可謂源遠流長、燦爛奪目、博大精深。無論是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還是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對人類社會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長期雄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礎。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是如今每壹個中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和追求的目標,更是我們歷史學科的重要任務。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繼承並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壹、教師要深入挖掘,引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化之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初中歷史教材中沒有專題講述,而是散亂於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深入挖掘,在講解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滲透、總結,並適當地加以拓展延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點和發展歷程恰當地融入平時的教學中。例如在講授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就應引領學生感受、分析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讓學生明白這壹時期的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且影響深遠。然後再進壹步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這壹時期的學說,尤其是儒學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都非常大,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時又註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把中國思想文化的演變、發展的歷程理清,以便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知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切身感受並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壹筆豐厚的知識寶藏,這壹點貫穿於整個歷史教材中。教學中,教師在充分挖掘這些知識的前提下,應組織學生充分參與,通過思考、探討、交流等方式,,以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壹個深入的了解和適時的啟發,讓學生切身去感受並最大限度地汲取這些文化營養,充實自己的頭腦,演化為自身的涵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過學生的充分參與,讓他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變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以便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加以繼承和運用。  

讓學生充分參與和感受的壹個重要環節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壹些史學專著或原著。因為僅靠課本的介紹 和 老師的講解、補充,要想準確、完整地把握某些具體文化的精髓是很難的,甚至有時還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在歷史教材中對道家思想的介紹,主要側重於強調道家思想的消極性,從而使得壹些學生就失去了進壹步了解道家思想的興趣,甚至於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壹些能突出反映其思想特點的名著或原著(也可是其中的某壹部分)供學生閱讀、欣賞、思考,讓他們對其有壹個比較全面的認識。當然在這壹過程中,老師壹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否則是沒有效果的。  

組織開展講歷史故事比賽,也是讓學生親身參與歷史學習的壹種重要途徑。這種方式,壹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 時在 老師確定故事主題後,讓學生通過自主收集、閱讀相關材料,也可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比如通過開展講述“以天下為已任”的主題故事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也可讓他們感受到如張騫、班超誌在四方,立功邊疆的遠大誌向;霍去病的“不滅匈奴,何以為家”、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高尚情操等。讓學生充分體會“愛國主義”這壹傳統美德,並自覺地去繼承和發揚這種光榮傳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三、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感受歷史並弘揚民族文化之精神  

很多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源於歷史的故事性,而對壹些抽象且有壹定理解難度的知識,興趣並不大。因而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壹定要將那些抽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重要的方法就是將它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歷史。如在分析古代道家思想時,就可引導學生結合中國現代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惡化、“形象工程”、“三農”問題等,都是因為違背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而導致的。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當代世界被公認的最先進的管理理念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不是與兩千多年前老子的主張不謀而合嗎?或者更準確地說,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告訴了我們正確的作法,只是我們現在才醒悟。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激烈沖突和矛盾等問題,在中國古代天人合壹、返樸歸真、出相而離相的哲學裏,在中國古代寧靜閑適、悠然自得、充滿情調的藝術精神裏都能找到靈丹妙藥。又如學習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也可聯系現實生活分析諸子百家的進步思想,直到今天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極具崇尚道德的民族,傳統文化也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他們崇尚“天下為公”,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德。這種尚德、重義的道德修養,在今天依然是我們所提倡的,在現實中有許多優秀的民族脊梁們還在親身踐行著,學生從這些活生生的現實人物的身上,更能體會這些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今天我們還暫時落後於西方。在當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們的行為準則、價值觀、道德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的今天,難免魚龍混雜,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影響,不能正確對待東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對培養學生誠實的品格和知善惡、明是非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大有裨益,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的尚德精神,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觀、正確的世界觀。  

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面、準確地繼承民族優秀文化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要認真分析,全面把握,繼承其精華,摒棄其糟粕。  

比如,在我國古代傳統道德中,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規範體系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兩千多年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包含著許多超越時代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繼承“仁、義、禮、智、信”內容上的合理內核。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構建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對待他人、社會應當承擔責任和義務,確立自身追求的價值目標;人際交往中誠實守信,真誠相待,不欺我欺已,掌握科學知識,具有區分是非、明辨善惡的能力等。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古代儒家道德體系,是長期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其中包含有許多封建性糟粕,應該摒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全面、準確地去把握,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  

  • 上一篇:怎麽自己寫小說
  • 下一篇:新加坡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