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篾雞蛋”,又稱“打篾球”、“打竹球”、“打竹秀球”,是仡佬族獨有的壹種傳統民族集體體育競技遊戲。常在山間和田野舉行,融體育和娛樂為壹體,集慶禮與競技於壹身,曾普遍流行於貴州織金大營鄉壹帶。
“打篾雞蛋”作為壹種娛樂項目,最早出現在《溪蠻叢笑》中:“仡佬土俗,於歲節數目,人赴野外分兩隊,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飛紽。”飛紽,即“篾雞蛋”,是用柔韌的楠竹或金竹細篾編制而成的,形如雞蛋,小的如拳頭,大的如足球。
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篾雞蛋”內塞稻草或碎布舊棉,空心“篾雞蛋”內裝銅錢或石粒,壹般重量不超過250克。“篾雞蛋”的外面塗有各種顏色,像壹個個彩球,用以往來拋接娛樂。“打篾雞蛋”不僅需要機智、靈巧的動作配合,還能鍛煉人的力量和速度。據說在古夜郎國仡佬族先民就是將此運動作為練兵的手段之壹。
貴州省務川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也是全國少數幾個以仡佬族為主體民族命名的自治。關於“打篾雞蛋”的來歷,在務川自治縣有壹個傳誦已久的故事。
傳說仡佬人非常崇拜寶王和山王,寶王是仡佬人采丹砂的領頭人,他在開荒辟草中挖出壹個“圓寶”,得知是朱砂圓寶,後向周武王進貢,周武王得寶後,封他為“寶王”。山王是仡佬族人的自然崇拜,認為山有靈氣,可保佑人們事事順心、萬事大吉。仡佬族人民根據仡佬族先人關於“寶王”和“山王”的傳說,改編而成了“打篾雞蛋”遊戲。
在仡鄉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有位叫竹青的仡家姑娘,心靈手巧,善良美麗,深得小夥子們的喜愛。竹青向求愛者們提出,誰的篾球編得好,打得好,就嫁給誰。眾小夥兒鉚足了勁練技藝,結果壹名叫竹平的青年以其精湛的編球和玩球技術,贏得姑娘的芳心。
從此,篾繡球便成為仡佬人愛情的象征。如今不少相愛的年輕人,還以送篾球互表愛意,青年男子更將打好篾雞蛋作為值得誇耀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