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些地方有壹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齡,就預定於某壹天,這壹天壹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壹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壹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擡新娘的花轎,轎頂上要結壹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壯族拋繡球的習俗,宋、元時代就已有之,最早記載於二千年前繪制的花山壁畫上,但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制的古兵器“飛砣”,並且多在狩獵中應用。後來,人們將飛砣改制成繡花布囊,互相拋接娛樂。到了宋代,逐漸演變成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其盛況如日中天甚為時行,據宋代詩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記載:“土俗歲極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飛砣”。用古兵器“飛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後來的繡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的記述更為明顯:“男女目成,則女愛砣而男婚已定”。現“拋繡球”仍在廣西百色、柳州、南寧、河池等地區廣泛流傳。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壯縣份為最著名。
拋繡球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飛砣也逐漸發展成現在的繡花布囊即繡球。繡球是姑娘們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圓形最為常見,也有橢圓形、方形、菱形等。繡球大如拳頭,內裝棉花籽、谷粟、谷殼等,上下兩端分別系有彩帶和紅墜。人們在茶余飯後互相拋接以娛樂身心,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
拋繡球是廣西壯族人民在歌圩開展的壹項傳統體育活動。每年春節、三月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壯族人民都要舉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頭、河畔,他們分成男女兩方,拉開適當距離,互相引吭高歌,用歌聲來表達問候和增進了解,歌詞內容廣泛,涉及理想、情操、農事等。對歌有問有答,絲絲入扣,聲音此起彼落,娓娓動聽,姑娘們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致的繡球,向意中人拋去,小夥子眼疾手快,準確無誤地接住繡球,將它欣賞壹番後,又向姑娘拋回去。經過數次往返拋接,如果小夥子看上哪壹位姑娘,就在繡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禮物(例如銀首飾或錢袋),拋回饋贈女方,饋贈愈重說明小夥子對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夥子的禮物時,若收下,就說明她接受了小夥子的追求。這時,兩人或繼續對歌表達情意,或相約到僻靜處聚會。
拋繡球的另壹種民間形式是男女分為甲、乙兩隊,甲隊選出兩名歌手拋繡球至乙隊並唱壹首壯歌,乙隊接到繡球後派兩名歌手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球送還甲方,並回歌壹首,如此循環往復。參加“送球”、“還球”的歌手壹般都是七步成詩的民歌高手。另外還有壹種形式就是在場地上立壹高10m左右的木桿,桿頂釘有中間挖成圓洞的木板,男女分列兩旁,將球投向圓洞,以穿洞而過者為勝。
拋繡球作為壯族人民的.傳統體育活動,在廣西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壹定的社會性、民族性、實用性及趣味性,這無形中增強了此項目的吸引力,而美麗的繡球和其樂融融的歌聲更使人有壹種心動不如行動的感覺。拋繡球技術動作簡單,易於掌握,它能促進人們的友誼,起到以球傳情、以球傳神的作用,其中的奧秘是不可言喻的,只有加入這項活動中才能體會到它的魅力所在。拋繡球不但具有社交娛樂的作用而且能鍛煉人的體力、意誌,提高人的靈敏性和身體素質,能培養果斷、堅毅、自信和積極向上的高尚品質和情操。
以往只說壯族拋繡球,從來沒有聽說藍靛瑤也拋繡球,然而,它不僅與壯族相媲美,而且別具壹格。聚居在巴馬西部山區和淩雲、百色、田陽、鳳山等縣市交界的藍靛瑤每年春節前後,農歷三月三前後以及秋後農閑時節,男女青年都有互相邀約聚集在壹起唱山歌、拋繡球的習慣。壹般縣際鄉際相邀居多。拋繡球,既是壹種高尚的文娛體育活動,又是青年男女互相交往,增進友誼和了解,進而談情說愛、尋找對象的良好時機。拋繡球是有幾個程序的,發邀請(限花),回復,會集,對唱、拋球、野餐、入戶坐堂、進餐、對歌,分別。
藍靛瑤男青年,欲向別村發出邀請,必須事先了解該村未婚女青年的情況,以全村未婚男青年的集體名義,向別村的未婚女青年發出“限花歌信”(花,瑤語意為妹)和謝情信。此信以長達數米,寬13~15厘米的長條大紅紙,用毛筆(或水筆)小楷豎寫(自右至左),信分上下兩部分,通篇以歌為信,每句七字,“限花歌信”60句,“謝情信”156句。歌信非常富有文采,其開頭幾句大意是:“我們把全部韻情意傾註在這彩條上,讓春風帶著它送到妳們的家鄉,像月裏的嫦娥壹樣美麗的姑娘啊,請妳們用嬌嫩的金手收下細讀。”接著敘述他們對姑娘們的仰慕之情和欲到女方村寨拋繡球、對歌之意,並提出會面的時間和前往的人數。歌信寫畢,就由專人送到女方村寨交給村中最有威信的未婚女青年,該女青年收到限花歌信後,即召集村中的姑娘商議,該不該應邀接待,並將此事告知村中的父老,取得父老的同意和支持後,才回信,回信的格式和來信相同,但內容不同,表示歡迎對方光臨。回信後,姑娘們就著手用綢緞、布料和彩色絲線精心繡制繡球。繡球由三塊不同顏色的四方形布料縫制,***有五個角,每個角都接上5條長5厘米、寬1.6厘米的紅、綠、藍、黃、白的綢緞,使之拋起來飄飄揚揚,絢麗多姿。拋繡球日期壹到,男女青年喜氣洋洋,穿上節日的盛裝,尤其未婚女青年,打扮得光彩照人,而且提前到歌場等候。當雙方走到壹起互相問好後,就開始邊唱歌邊拋繡球。
繡球有兩種拋法,—是壹般性的群體拋,這是交際拋,男女雙方可以拋給任何壹個人,二是專壹拋,男女經過壹般性的交往之後,認識了對方,對對方產生了好感,姑娘就從衣袋中拿出特制心愛的繡球,拋給意中人,並把繡球送給男方,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如男方願意以後,以繡球為證,派媒人來提親。拋到中午,姑娘們早已備好了豐盛的午餐,有花糯飯、臘肉或新鮮豬肉,雞肉,雞蛋,豆腐等,它壹方面表示女主人熱情與好客,二方面顯示女主人的勤勞與富有。但小夥子要吃這餐飯並不容易,必須經過幾番“考試及格”才能進餐,實際上又是壹場山歌比賽。待到夜幕降臨,女方紛紛把男青年請到家中,進行熱情款待,然後繼續徹夜對歌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