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深植於每壹名中國人的血液裏,涵養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而在各種文學作品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有很多古典文章通篇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寫照。在中國人民進入新世紀、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那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呢?

壹、在發掘教材資源中滲透傳統文化

能夠入選到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嚴格把關、認真篩選的,每壹篇選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信息與文化信息。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壹定要把課本中的文本當作寶藏,要深入發掘、為我所用。特別是語文教材中的古文,更是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華,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這些寶貴的財富開發出來,變成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之光的明珠,讓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例如,荀子的名篇《勸學》既對學生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又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教師就可以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切入,在《勸學》中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由此句話化用,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熟悉的話語很容易會激起他們的興趣,壹旦學生進入了學習情境,就會發現這篇選文的優美,這篇文章的修辭方法運用的十分精妙,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嚴謹的論述,既體現了思辨的力量,又富於動感,讓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傳統文學、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二、在聯系歷史背景中滲透傳統文化

文史不分家,很多古典文學作品其實反應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歷史、那個時代的文化與風土人情。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特定的歷史時代的局限,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其思想情感也必然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寫照。從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可以實現傳統文化滲透這個目標,這就要先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個作品,南宋王朝偏安壹隅、毫無鬥誌,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了,他對於國土的被侵犯無比悲痛,卻又報國無門,只好訴諸於文學作品,通過對孫權、劉裕等英雄的追憶,表達自己報效祖國的誌向。聽到當時的官員想要北伐的時候,辛棄疾認為他們太過草率,又開始憂心忡忡。在作品中,辛棄疾的這些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了解到這些後,可以深入理解這篇詞的本質。特別是最後壹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對詞作者那種報國無門憤慨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在組織參與傳統節日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是少數幾個有著文化連續性的國家,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傳統節日就是這種淵源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其重要的承載形式。很多傳統節日表達著遠古的情思,寄托著人們的美好願望,其根深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於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在節日中,營造濃濃的文化氛圍,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形成愛國主義情操。例如,在端午節,可以結合當地的諸如“賽龍舟”等活動,組織“紀念屈原”的主題活動,通過組織學生朗誦屈原的《離騷》,讓學生感受到屈原那強烈的愛國之情,同時引導學生體會“騷體”這種詩歌題材特有的浪漫主義情懷。在清明節,可以組織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的活動,在活動中滲透烈士們的英雄事跡,讓學生產生仰慕之情。還可以給學生講解壹些與清明節有關的歷史人物,告訴學生,清明節的由來是因為壹個人,這個人叫做介子推,他是春秋時代的名臣,為了紀念他才產生了這個節日。曹操為了讓他治下的百姓的身體健康,推行過壹個法令叫做《明罰令》,這個法令規定,清明節不能吃寒食。這樣,巧妙地利用好這些節日,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傳統文化,體驗到我國古代先賢的人文精神與思想。

向學生滲透、傳播我國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吃透語文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采取必要的策略,才能很好地履行這壹職責,讓中華傳統文化之花在語文課堂開花結果

  • 上一篇:手撕雞如何做
  • 下一篇:插畫的繪制思路-國風插畫設計思路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