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興趣
興趣是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它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努力攀登,向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奮進。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對於遠離學生生活的古詩教學,教師若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教《望廬山瀑布》時,就可采用“激興點撥法”。新課壹開始用壹個謎語“懸崖掛塊大白布,千手萬腳捉不住,遠聽千軍萬馬吼,遠看銀泉飛下谷。”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對瀑布的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
另外,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精美的界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
2.讀詩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的教學也同此理。讓學生反復吟誦,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力求做到:
①吟誦與自查自悟相結合,引發感悟。自查自悟是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自行查閱資料,理解、感悟古詩文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蘊含的哲理等。學生可以在校內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問老師、同學,也可以問家長、鄰居。這樣,學生在自查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出壹些個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詩文的情意熏陶。
②吟誦與賞析相結合,豐富感悟。利用專題課、活動課時間組織學生欣賞配樂詩朗誦的錄象與錄音,讓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動情的樂聲中,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從而增進了對詩文的朦朧的理解,並滋生出許多感悟。在欣賞的同時,主要在選材、立意、構篇、遣詞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評析,可以整體系統,也可以點點滴滴,不拘壹格,廣開言路,以增強對古詩文的感悟。
③吟誦與議論相結合,交流感悟。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還只是片言只語,所以特別需要在同桌、小小組之間充分議論。這樣可以互相啟發,激起“頭腦風暴”,不僅會大大促進理解,而且會觸發出許多感悟。
④吟誦與運用相結合,深化感悟。首先,詩文源於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文進行表達,能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與感悟。在生活中運用詩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賞景吟詩,觀物吟詩,敘事吟詩,等等。其次,讓古詩文運用於習作中,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學生在習作中用詩時,會給詩句賦予壹種新的表達內容和感受,從而使學生從更新、更廣的角度去理解古詩文,感悟古詩文。這樣就為萌生出許多個性化的感悟,創造了條件。如何引導吟誦,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a、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如何使學生“美讀得其法”,教學可分三步進行:壹是首先要確定基調。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頓挫,讀出節奏。三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掌握方法,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
b、創設情境法。古詩文不是無情物,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吟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吟誦邊表演,可增進對古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鳴。如吟誦立意歡快的詩文,可配上壹曲輕松活潑的音樂;吟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壹段哀怨低沈的曲子;吟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以大自然畫面等。創設情境吟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壹種形式,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圍中加深對詩意的感悟,促進記憶。
c、分類吟誦法。根據詩的內容或詩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吟誦,也是壹種可行的方法。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分類吟誦,背得多,記得牢。根據時令分類,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線索,從而達到流暢記憶,大地調動了學生吟誦的興趣。
d、綜合吟誦法。這是壹種融多種形式為壹體的吟誦方法。有時采取小組賽、男女組賽,有時采取限時背、師生背、接龍背,有時采取根據內容、根據時令分類吟誦,有時采取聽記背、問答背等等。多種形式綜合背誦,靈活且富有變化,給學生帶來了吟誦古詩文的樂趣,避免了背誦的枯燥性。通過引導巧背,使學生儲存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有效地實現了量的積累。
3.明詩意
新的語文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古詩產生的年代較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都跟現代大不壹樣,而且古詩詞語凝煉,跳躍度大,寫法誇張。因此,小學教學古詩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並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換)、優化(加工),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裏形成主體畫面。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拘泥於課文必學內容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歷,文化教養,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有壹定的了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詩意是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詩句,是壹個把壹句句精煉的詩的語言譯成現代漢語的過程。這個訓練壹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逐壹落實字詞以後,通過對每個詩句的串連通釋,在整體上把握全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4.賞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真正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葉聖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壹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壹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古詩的教學,壹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我們要詩情畫意地教古詩,學生要詩情畫意地學古再現意境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