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貿易理論以李嘉圖和亞當斯密為代表,分別是比較優勢理論和絕對優勢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主要包括,要素稟賦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新貿易理論包括壟斷優勢理論,所有權還有區位優勢理論,還有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簡單來說,三者的區別在於:
1.假設不同.古典貿易理論假設壹種生產要素,而新古典貿易理論假設了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新貿易理論中的生產要素更多元。
2.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都解釋的是產業間貿易,認為產品是同質的。而新貿易理論解釋的是水平分工下的產業內貿易,認為產品異質。
3.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都認為是完全競爭市場。而新貿易理論則開始討論壟斷和寡頭市場。
4.新貿易理論伴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涉及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更多。
內容概要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沒有對單獨企業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產業間貿易。在新古典貿易理論中,大多數研究都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壹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業所在產業部門的規模,企業的規模則是模糊的。新貿易理論主要研究的是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
雖然Helpman-Krugman差別產品模型對企業的規模做出了限定,但為簡化起見,選用的是典型企業,也不考慮企業間差異。近期的實證研究表明,考慮企業間的差異對於理解國際貿易至關重要,同壹產業部門內部企業之間的差異可能比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差異更加顯著。
而且現實中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會從事出口,無論在企業規模還是企業的生產率方面,企業都是異質的。新新貿易理論將研究重點放在異質企業上,考慮企業層面異質性來解釋更多新的企業層面的貿易現象和投資現象。
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同樣不涉及企業的邊界問題,現有企業理論僅限於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視了公司內貿易的國際維度。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地位重要性與日俱增,企業國際化過程中越來越復雜的壹體化戰略選擇,以及中間投入品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不斷上升。
都使得研究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選擇變得非常重要。企業如何在不同國家進行價值鏈分配,是通過FDI在企業邊界內進口中間投入品。
還是以外包形式從獨立供貨企業手中采購中間投入品,新新貿易理論較好地將產業組織理論和契約理論的概念融入貿易模型,在企業全球化生產這壹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理論突破。
新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的區別在於無論是“傳統貿易理論”還是“新貿易理論”,都將“產業”(industry)作為研究單位,而“新新貿易理論”,則將分析變量進壹步細化到企業層面,研究企業層面變量(firm-level variations)。
從而開拓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證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貿易理論更關註企業的異質性與出口和FDI決策的關系,關註企業在國際生產中對每種組織形式的選擇。新新貿易理論有兩個分支,壹是Melitz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另壹個是Antras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企業內生邊界模型。
異質企業貿易模型主要解釋為什麽有的企業會從事出口貿易而有的企業則不從事出口貿易;企業內生邊界模型主要解釋是什麽因素決定了企業會選擇公司內貿易、市場交易還是外包形式進行資源配置。二者同時都研究了什麽決定了企業會選擇以出口方式還是FDI方式進入到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