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麽看?
張全之(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壹些平常不怎麽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件,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壹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壹則為喜,二則為憂。壹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註,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壹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壹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麽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壹哄而上,然後壹哄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壹會“好壹似食盡鳥投林”,壹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凈”,而應該壹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麽就教什麽”“怎麽考就怎麽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裏有壹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範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壹,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壹、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壹、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壹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裏。
孟凡君:詩教是壹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壹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壹、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壹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壹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誌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壹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件,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壹、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