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旦 壹月壹號是日本最重大的節日,通常人們要大掃除,並在家中裝飾"鏡餅"。所謂鏡餅是"供奉用的麻薯"通常是將壹大壹小堆在壹起,上面再加上橘子。傳統的家庭及公司都在門口裝飾門松,及繩索編織成的裝飾品,以示開運。除夕夜,日本人習慣看每年例行的NHK舉辦的"紅白歌大戰",等到快到12點時有吃過年面的習俗,然後壹起聽寺廟敲響108下新年的鐘聲,那麽新的壹年來到了!早晨全家要彼此祝賀新年快樂,壹起品嘗"正月料理",再到信箱去收新年賀卡。然後到附近的神社去參拜,祈福。大年初壹的第壹個夢叫"初夢",如果夢到"富士山,茄子,寶船"中的任何壹個都預示著妳壹年的好運。在正月,壹般公司會有7天的假期,這時回家探親的人非常多,常常造成交通擁擠,這種景象非常壯觀。
禁 忌 日本人壹向註重禮儀,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許多禮節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比如,日本人認為飲酒時將酒杯放在桌上,讓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禮的,斟酒時要右手托瓶底,而客人則應右手拿酒杯,左手托杯底。日本人還忌荷花圖案:忌"9"、"4"等數字,因為"9"在日語中發音和"苦"相同;而"4"的發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平時要避開4層樓4號房間4號餐桌的習慣。
日本商人還忌"二月"、"八月",因為這是營業淡季。還討厭金銀眼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黴。忌諱八種用筷的方法,即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同時,還忌用同壹雙筷子讓大家公用,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中。日語漢字的讀音
日語中的漢字有兩種讀法,壹種是借漢字的形和意而發音按日本固有的方法念,這種讀法叫"訓讀"。例如"水"字念成"mizu""山念成yama"。另外壹種是模仿漢語的發音來念,這種讀法叫"音讀"。例如,"水"字念成"sui","山"字念成"san"。壹般來說,動詞、形容詞中的漢字"訓讀"居多。但並不是每個漢字都有訓讀和音讀兩種讀法,有的只有壹種。因為是約定俗成,只能在學習時記住它。日語的漢字日語的常用漢字有1945個,稱為當用漢字,這是作為政府法令頒布的。壹般報紙、雜誌的漢字使用應在這個範圍之內。日本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應學會當用漢字的書寫及音讀、訓讀方法。在日本有壹種識漢字越多越有文化教養的社會風氣。觀賞櫻花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溫暖潮濕的日本,每年從3月底到、5月初櫻花從南向北依時開放。櫻花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占有獨特的位置,每到春季,廣播和電視臺就象報道戰況壹樣天天報道花訊的進展情況。櫻花的花期只有壹周左右,在這期間,很多公司、團體學校集體組織到公園等處賞花,有的甚至提前占據場地,連日通宵達旦地狂歡,稱為"櫻花之宴"。櫻花勝地在這期間變成了熙熙攘攘的商賈之區。皇室也在這期間邀請各國駐日使節及社會名流參加遊園賞花活動。賞櫻花是日本人生活中的壹項盛大活動。日本的表演藝術日本的傳統戲劇有三種,最古老的稱為"能",起源於14世紀。"能"演出時間的舞臺場景和道具都極簡單,演員使用面具,穿古裝,唱法單調,動作極為緩慢。"歌舞伎"出現在17世紀,有較復雜的劇情和武打、舞蹈場面。"歌舞伎"的服裝華麗,場景壯觀,並有雷電、暴風雪等舞臺效果。"文樂"是木偶戲的壹種,最初形成於16世紀。木偶約有半人高,制作精巧逼真,每壹木偶由三個人在舞臺上操作。按照傳統"能"和"歌舞伎"都是男扮女裝,現在稍有改革。傳統戲劇的音樂是用鼓,長笛,日本三弦,十三弦琴伴奏,是壹種特有的日本風格。日本人的姓明治維新(1867年)以前,日本是壹個有身分等級制度的國家,只有武士或富豪巨商才有自家的姓氏,壹般人是有名無姓池例如"太郎作"、"五兵衛"只是名字並非姓氏。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頒布法令,廢除身分制度,要求每人都確定壹個姓氏。人們選擇姓氏的方法五花人門,例如,大郎作其人是地主青木的長工,於是大郎作便依東家姓氏,叫青木太郎作。也有的取姓於居住的地理環境,例如,住在大橋旁邊的五兵衛,就以大橋為姓,叫大橋五兵衛。現在日本人的姓氏常見的有佐藤、鈴木、田中、山本、高橋、中村、伊藤等,其中姓鈴木和佐藤的最多。日本的新年
"正月"在日語中是新年的意思,是日本人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壹。日本過新年的風俗習慣全國都差不多壹樣。例如,元旦的早晨要喝"屠蘇酒",吃專門為新年而作的菜:青魚子、黑豆、用醬油和糖煮的小幹魚等,寓意子孫繁盛,身體健康。早餐還要吃"雜煮"(年糕湯)。新年期間各戶門前擺掛上松枝和竹枝,叫"門松",有吉祥之意。新年頭三天叫"三賀日",人們彼此拜年。除夕夜人們有守歲的習慣,尤其在午夜時去神社聆聽除夕鐘聲,這時的神社人山人海,常達數萬人之眾。初壹去參拜神社叫"初詣",是慶祝新年必有的節目。進入12月人們要互寄賀年片、有獎明信片,郵局為此專辟郵道。據說大年初壹翻閱紛沓而至的賀年片是日本人獨有的壹種新年喜悅。 日本的節日除了新年之外,日本最重要的節日是八月中旬的盂蘭盆節,這期間大多數日本人要歸鄉掃墓,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態頗似中國春節前後的情景。連接東京和各城市的主要高速公路經常堵車距離長達十幾公裏甚至幾十公裏。在這段期間裏,各地舉行許多活動,如跳盂蘭盆舞,放煙火等。三月三日是女孩節(桃花節),有女孩的家庭要設置壹個架子,壹層層地供奉上象征古代帝王貴族的玩偶人,祝願女孩順利成長與吉祥。五月五日是兒童節(男孩節),凡有男孩的家庭都在室外用竹竿掛起鯉魚幟,家裏有幾個男孩就掛幾個鯉魚幟。七月七日是乞巧節,據傳說古代壹對相愛的男女被天河分開,只有這壹天才能相聚。七夕時,人們在彩紙帶上寫些祈求的話,掛在竹枝上,祈望自己的願望能實現。十壹月十五日是"七五三節",即女孩三歲或七歲,男孩五歲時,這壹天由家人帶到神社或寺院祈求在神的保護下健康成長。除以上這些全國性的節日外,日本各地還有無數的地方性節日,有些較大的節日常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地遊客前往觀賞。鄰裏相處日本的居民區裏有類似中國居民委員會的組織,負責收取水電費,組織居民搞環境衛生,宣傳交通安全等等。日本人很少有隨便串門的習慣,但每日見面壹定要打招呼問好,早上,白天,晚上各有說法,說壹句有關天氣冷暖的話也是很得體的寒暄,切忌詢問別人上哪兒去,吃的什麽飯之類的問題。如果不是對方主動談起,壹般不能打聽別人家裏的私事,否則是很缺乏教養的表現。新搬到壹個地方,第壹件事是帶些毛巾,香皂之類的小禮物逐家拜訪鄰居,壹般說:"我是剛搬來的,住在××號,今後請多關照。"這樣就算認識了。搬走之前也要挨門打招呼告別,壹般說:"長時間以來得到您的關照,謝謝了。以後有機會請到我家去玩兒。" 日語的假名在漢字傳人日本之前,日本是沒有文字的。大約在中國的秦漢時代,漢字開始傳人日本,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日本人用漢字作為記錄日本語言的符號,這當然極不方便。後來日本人根據漢字的創意,摘取偏旁部首創造了日語的字母--假名。假名是借來的名字之意。假名作為書寫日語的字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平假名是草體,由漢字的草書簡化而來。片假名是楷體,取自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現在除外來語必須用片假名書寫外,報紙、書信、書籍都用平假名。"大和"的由來"大和"是日本別稱,"大和魂"指日本民族的精神,日本民族也稱"大和民族"。"大和"本是壹個地名,在奈良的南部,至今仍有大和郡山、大和高田等地名存在。大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紛爭中的壹個氏族集團統壹了日本,在"大和"地方建立了"大和朝廷",由此開始了"大和政權"即天皇的統治。大和政權成立之初曾向中國稱臣,尋求承認和保護。《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等記載了大和政權與中國的交往及中國皇帝賜與"大將軍倭王"稱號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