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春節的來歷小學課文

春節的來歷小學課文

春節的來歷小學課文

 春節(Spring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的來歷小學課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節日簡介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壹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壹開始為新年。壹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壹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表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折疊節日特點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

 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壹,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壹這壹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壹個***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壹熟為壹“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壹年壹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壹。而且,諸如竈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壹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壹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壹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壹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折疊節日起源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壹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壹直叫“元旦”或“元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說法:壹種說的是,古時候,有壹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壹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壹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壹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壹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壹個村莊,朝壹戶人家門裏壹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如放鞭炮,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壹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於谷禾壹般都是壹年壹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春節節日飲食

 年糕 折疊

 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壹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折疊餃子

 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壹吃餃子,北方壹些山區還有初壹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淩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還有壹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壹年比壹年高,境界壹年比壹年高。

 折疊元宵

 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折疊春卷

 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壹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壹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習俗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壹,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壹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壹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遊神

 遊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壹。遊神,又稱聖駕巡遊、遊老爺、營老爺、遊菩薩、遊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遊春、行香、菩薩行鄉、擡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裏,又或諸神聖誕的這壹天,到神廟裏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裏,然後擡出廟宇遊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裏,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遊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遊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壹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遊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遊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遊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遊老爺”、“遊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壹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擡神像巡遊,繞村壹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遊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壹;遊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壹。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六十位,每年有壹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壹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壹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壹帶仍盛行。在新年初壹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壹。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

  • 上一篇:舊社會相聲奇葩規矩真不少,誰說出不吉利的字,就包賠壹天演出費,現在呢?
  • 下一篇:最真實的跑車遊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