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是在河南早期的曲藝鼓子曲和踩高蹺的形式上發展而成的,因此它的角色行當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中也有了壹些變化,由早期的角色到最後行當的完整建立。那麽,曲劇都有哪些角色行當呢?壹起到 曲劇文化 中了解看看吧。
早期的河南曲劇在表演上繼承了高蹺曲的歌舞身段和行當分工。
高蹺曲壹般有五個角色:老婆(老旦)、媳婦(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醜)。和尚經常兼扮演老旦,並且有時還會增加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當。早期的河南曲劇無論演什麽戲,角色壹般不外乎以上五種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時,劇中的人物出場,壹般開始時都是背對觀眾,走至臺中心後才轉身亮相,然後踩著“大起板”的弦樂伴奏節拍跑“剪子股”圓場,形式與踩高蹺時的打場子相同,必須跑完四十八板再進行正式演唱。曲劇的動作、身段、架勢還基本保留著高蹺曲舞姿的原型:表現為不停地前走和後退,而和尚或瞎子(醜角)則在其間不斷地插科打諢。
1933年,曲劇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壹帶。到抗日時期,又流行於陜南和鄂北。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上演的劇目的豐富,曲劇在吸收了豫劇、京劇、越調、漢劇等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後,才逐漸建立起生、旦、凈、醜完整的各行當,並出現了壹批較有成就的演員。
旦行
是曲劇各行當之首。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戲”,又多以旦角為主,所以河南曲劇的旦行名角頗多,在表演藝術上也各具特色。建國前的演出,旦角多由男性來扮演,較著名的演員有許文興、胡定、李金波、朱天水(藝名香水)、李九常等;建國後曲劇又培養了諸多女演員,象張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藝術上就較有成就。
朱天水人稱“洛陽迷”,表演時嗓音細膩、音色樸素自然,唱腔甜美,聲情並茂,以演劇本《藍橋會》著稱。許文興擅長表演農村少女形象,當時有“活閨女”之美譽。胡定(青衣)擅長於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時穩重大方,擅長演出的劇目有《遊龜山》等。
張新芳的表演形式樸實、真切,唱腔講究吐字歸韻,擅長應用“大閃板”方法,所演出的《陳三兩爬堂》壹劇,成功地塑造了陳三兩的形象。李九常表演風格細膩,所演的《風雪配》中場景姑娘做針線活,從合線、抖線、咬線、紉線、納鞋底乃至不慎而導致針尖紮手的過程,表現得細致入微、極其逼真,各環配合也絲絲入扣。
生行
大多以小生為主,表演時壹般以文生、空生壹類角色居多,沒有武生。從40年代曲劇開始演出“袍帶戲”後,發展了須生。小生朱六來在河南曲劇發展的初期,在沒有鑼鼓伴奏的情況下而創造出壹套載歌載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藝術,使曲劇的表演突破了高蹺曲的傳統程式。須生海連池、馬琪均以表演質樸,並富於生活氣息見長。後者的所演《寇準背靴》中的寇準,在臺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運用方面,有頗高的造詣。
醜行
在曲劇發展的早期,作用僅限於插科打諢、逗人取笑。發展自王振東開始,註意從人物的性格出發,逐漸向唱做並重方向演變,形成了諸如娃娃醜、正醜、官醜、惡醜等不同類型的醜角。例如王慶生,在以醜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過頗多創造。
凈行
自張廣耀、李雲城開始,逐漸成為河南曲劇的專行。他們從“陽調”中分出凈角的專門唱腔。建國後,謝錄專攻黑頭,以《鍘美案》、《下陳州》等劇而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