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最早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因此月餅又叫“宮餅”、“月團”。月餅始於古代面食,3000多年前蘇浙壹帶已有壹種簡單的面皮包糖醬餡心圓餅。“早在漢代,西域就向中原傳來了芝麻、胡桃等,當時用這些原料生產出來的圓餅叫胡餅。”
趙書說,“正式記載月餅的是明代《宛署雜記·民風》,據趙書介紹,也有傳說唐玄宗和楊貴妃中秋賞月,在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叫法不好聽,楊貴妃恰好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於是“月餅”的叫法 流傳開來。作為壹種社交禮物,月餅能夠傳遞情感。
擴展資料:
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
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月餅 (中國傳統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