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秋節吃月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於民族拜月的儀式。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朝時,月餅初見記載。宋代時,有關“月餅”的記載開始多起來。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此外,“月餅”名稱的首次記載也是在宋代,但這時月餅仍未普及。
到了明代,月餅才真正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並在民間逐漸流傳。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清代時,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不僅制作精美,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隨處都可見到。
擴展資料:
傳統月餅的分類:
傳統月餅就是中國本土傳統意義下的月餅,按產地、銷量和特色來分主要有四大派別:廣式月餅、京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潮式月餅。
另曾有記者將潮式月餅和港式月餅歸並入廣式月餅,進而得出月餅四派的另壹種說法:即廣式、蘇式、京式和滇式。
這種簡單的以地域來歸並,進而分出東西南北的分類法是不科學的,港式月餅和廣式月餅相近尚可說得過去,但潮式月餅無論材料、做法、樣式和口感都是與廣式月餅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人民網-民俗專家細說"月餅"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