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池》 五代 梁藻 翡翠吹翻荷帶雨,鷺鶿飛破竹林煙。
時沽村酒臨軒酌,擬摘新葉靠石煎。《登謝公樓 》 宋狀元 鄒應龍沿岸城廓開翠屏,南山毓秀欲騰雲。
寺院寶塔聳蒼吳,江上群峰排眾青。沽酒自作太白醉,憑欄獨向曲江斟。
風流江左令何處,吊古吟詩誰解聽。(鄒應龍,宋慶元間進士第壹,狀元。
任泉州、贛州知府,廣西經略,工部尚書。嘉熙間端明殿大學士。
寓長汀四堡) 《蒼玉洞 》 元逸士 王夢麟曲曲清溪疊疊山,石門深處有禪關。我來自得閑滋味,坐聽山重盡日還。
(王夢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龕小集》) 《登大半山 》 明詩人 李穎方仞雲峰護壹山,九天風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靈跡,莫向枰棋著意看。(李穎,上杭詩人,著有《梅隱稿》編《杭川風雅集》) 《南泉庵》 明進士 邱道隆南征戰士欲投戈,尋樂施旗映薛蘿。
酒熟田家來賽社,晚晴漁舍亂堆蓑。半簾風月吟中趣,壹劍功名水上波。
指點當年陳跡在,幾人襟袖淚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間進士,江南道禦史。
以鯁直觸忌,謫南雄知府) 《登北山 》 明進士 熊石兒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 采芝時壹得,弄日莫能先。
徑僻無凡客,雲深有大仙。 武陵人不遠,坐待此峰巔。
(熊石兒,名興麟,永定人。崇禎間進士,湖廣巡按,監察禦史。
有《素園詩文集》 “客家”的詳細釋義: 客家是古越殘存者與秦以來中原漢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們***同體。[1]從宋朝開始,粵贛閩三地交界處的畬族、峒族、漢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
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壹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1500萬客家人。
史籍記載: 黃遵憲在《梅水詩傳·序》中說:“嘉應壹州,占籍者十之九為客家。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
按黃遵憲的說法,嘉應州自1773年(清雍正十壹年)立州,從嘉應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經在嘉應之地定居超過700年,已經延續了三十世嗣,是大約公元1000年前後(北宋時期)中原族群南遷到嘉應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許多被歸類為廣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壹世紀之初仍未有傳下三十代孫嗣,可見客家人在嶺南定居的時間並不比廣府系晚。
有壹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來自河洛地區,黃遵憲所謂“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必然只是對其中壹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體客家人。黃遵憲《梅水詩傳·序》對嘉應州居民來源的描寫,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遷徙史為基礎。
另外,在 黃遵憲的《乙亥雜詩》中也提到:“蓽路挑弧展轉遷,南來遠過壹千年。 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
這就再壹次證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嶺南已經超過1000年。大埔縣萬福寺始建於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經超過1180年。
據明朝 祝枝山編《正德興寧縣誌》記載,宋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探花 羅孟郊童年時,在神光山南麓貴人峰的小廟裏讀書。常在池邊習書,洗硯池中,其水盡黑。
羅孟郊考中探花之後,鄉人便擴建這座小廟,並定名為墨池寺。羅孟郊生於北宋初的循州興寧縣,斷然不可能是北宋才從中原南遷而來,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於此。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僅僅是南遷流落於這壹地區的中原人”。
根據這些年的人類學以及移民史研究,大體可認為前壹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真相。從魏晉南北朝、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入侵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粵東北,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
2.關於客家人詩句南山池 五代 梁藻翡翠吹翻荷帶雨,鷺鶿飛破竹林煙。
時沽村酒臨軒酌,擬摘新葉靠石煎。(粱藻,長汀人,五代時處士,有《梁處士集》)登謝公樓 宋狀元 鄒應龍沿岸城廓開翠屏,南山毓秀欲騰雲。
寺院寶塔聳蒼吳①,江上群峰排眾青。沽酒自作太白醉,憑欄獨向曲江斟②。
風流江左令何處,吊古吟詩誰解聽。(鄒應龍,宋慶元間進士第壹,狀元。
任泉州、贛州知府,廣西經略,工部尚書。嘉熙間端明殿大學士。
寓長汀四堡)蒼玉洞 元逸士 王夢麟曲曲清溪疊疊山,石門深處有禪關。我來自得閑滋味,坐聽山重盡日還。
(王夢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龕小集》)登大半山 明詩人 李穎方仞雲峰護壹山,九天風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靈跡,莫向枰棋著意看。(李穎,上杭詩人,著有《梅隱稿》編《杭川風雅集》)南泉庵 明進士 邱道隆南征戰士欲投戈,尋樂施旗映薛蘿。
酒熟田家來賽社,晚晴漁舍亂堆蓑。半簾風月吟中趣,壹劍功名水上波。
指點當年陳跡在,幾人襟袖淚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間進士,江南道禦史。
以鯁直觸忌,謫南雄知府)登北山 明進士 熊石兒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采芝時壹得,弄日莫能先。
徑僻無凡客,雲深有大仙。武陵人不遠,坐待此峰巔。
(熊石兒,名興麟,永定人。崇禎間進士,湖廣巡按,監察禦史。
有《素園詩文集》)。
3.妳們誰能提供最全的關於客家文化的信息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來,有三個基本特征:壹、質樸無華的風格;二、務實避虛的精神;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第壹、質樸無華的風格 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業耕作,使客家人的現實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粗放的、低下的狀態。“山多田少,樹藝無方。
土地所出,不給食用。走上川,越重洋,離了井,背父母,以蘄補救。
未及成童,既為遊子,比比皆是”(民國《大埔縣誌》)。這是很多客家人所經歷的***同生活。
尚“簡”崇“拙”,貶“奢”抑“侈”,長期以來不僅成為客家人固執的生活態度,而且發展成為他們持久、強勁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時尚。如“歲時燕享不廢,亦鮮兢於汰奢。
少長服飾尚新,未嘗流乎侈潛”、“質直好儉,不務浮靡”、“民性質直,氣習勁毅”;再如“冠婚喪祭尚儉,居服飲食器用不求華侈”、“民善治生有勤儉風,士知務學無浮靡習”;又如“齊民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區,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築,小到衣著物用,無不流露出這種崇拙尚簡的風骨。
客家人尚簡崇拙的審美意識,在客家婦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日暮女郎來打水,長裙赤腳鬢堆鴉”、“早出勤勞暮始還,任它風日冒雲鬢。
過客莫嫌容貌醜,須知妾不尚紅顏。”在客家地區流傳的詩句中體現出客家婦女這種審美觀念。
第二、務實避虛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歡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壹份耕耘,壹份收獲。”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獲。
“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士恥虛務實,鮮以標榜為事”,即便是大本營地區的傳統士大夫和文人學士,也崇尚這種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世態度。
這種根植於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於客家人的深層意識之內。 第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
這種由反本追祖而產生的濃厚的歷史意識,使客家地區的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風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縣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較,並生動地描述: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沈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壹種民族歷史的深沈和凝重。
它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產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浸染“鄉土情結”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征之 的客家文化 壹,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壹個顯著特征。
中國自古以來是壹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裏,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壹塊土地上。
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麽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麽甜蜜。
鄉土情結,灌註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
客家人壹次又壹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反映鄉土情調的莫過於客家山歌。
俗語雲,“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壹幟。
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壹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裏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
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樸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采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
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妳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妳總是那麽昂揚奮發,那麽堅忍不拔,妳的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妳的心中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
客家人,妳究竟為什麽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妳的心裏懷著壹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
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麽地方,都能開僻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文化是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
4.簡介客家文化精神中華文化光輝燦爛,源遠流長,猶如壹部規模宏大、氣魄非凡的交響樂,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華彩樂段。過去,客家傳統文化造就壹批又壹批客家優秀人才;今天,閃爍著人文理想光輝的客家文化,哺育新壹代客家兒女茁壯成長。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來?本黃裔漢胄(zh怽plainu),三代遺民,世居河洛,自晉初、戰亂兵兇,衣冠南下,經唐災、歷宋劫,籍寄遐荒,篳路藍縷創四業,溯淵源、千年稱客實非客;家鄉哪處?數遠祖先賢、中原舊族,轉徒粵閩,從宋末、居安業定,駐足梅州,復明播、繼清遷,群分邊郡,瓜瓞(di哱plain)綿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為家就是家。”(黃火興:《長聯壹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總第1期)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淬煉出堅忍剛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聖火,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四處點燃;在漂泊苦難中熊熊燃燒。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
那麽,什麽是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通常是指屬於過去的穩定存在的,流傳至今並現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遷徙和僻處山地的環境條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漢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傳統。因此,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壹種亞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產生於黃河、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成熟的壹支主脈,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中軸、搖籃和聖地。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河洛文化即從此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河洛在全國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字首先產生於河洛地區。中國學術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淵源,仍在河洛。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發端於洛陽。張衡在洛陽制作“渾天儀”和“地動儀”;三國的馬鈞在洛陽發明翻車。文史上裏程碑式的漢魏文章、西晉文學、唐代詩歌、史地巨著及名家書畫,歷代皆盛於洛陽。洛陽是千年古都,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地上地下都留存有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堆積層豐厚,在國內名列榜首。
大本營地區的贛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地域。客家學研究專家把近代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為“三江文化”(即贛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大本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壹,贛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歐陽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隨著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經歷了元明清的戰亂,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劉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應州形成粵東客家大本營之壹,成為文化之鄉,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黃遵憲、丘逢甲等。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猶如壹棵枝青葉茂的參天大樹。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國溫暖的陽光裏;她發達的根系,深紮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層中。這是壹棵屹立於東方聖土的參天大樹!這是壹棵綠映五洲四海的參天大樹!
5.關於客家人的語言·····急中國境內由於幅員廣大,民族眾多,造成語言的異常復雜,大概可以分為「漢藏語 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及「印歐語系」五大語系。
「漢 藏語系」中包含了我國主要的語言「漢語」。漢語人口約有五億人,占有絕對優勢,而 客家話是屬於漢語十壹支系﹙方言﹚之壹,因此也具有漢語的四個語言上的特點︰ 壹、單音節性︰以壹個「字」為語言單位;而壹個字只有壹個音節。
所以壹個音節 便是客語的壹個語言單位。 二、復雜的聲調系統︰「平、上、去、入、仄」聲,便是屬於這種聲調系統之壹。
學者認為聲調很可能是由韻尾輔音演變而來的。 三、濁聲母的清化︰古客語中有濁聲母的音節,在長期演變之後,完全由濁轉清; 學者只能由聲調演變推尋它的原貌。
四、少用形態上的變化︰英語有所謂的「詞類變化」;然而漢語的詞性、語法功用 ,全看其在句子中的地位次序的不同而異。 然而,經過學者長期的研究,現在出現另壹種截然不同的嶄新的說法。
江運貴先生認為,客家人的發源地在於中原,黃河以北的古代胡人的聚集地區,而 客家話在起源上可能和原始阿爾泰民族的「通古斯語」﹙原始的阿爾泰語是已經滅絕的 語言;土耳其語、蒙古語、及通古斯語是很晚以後的、改變很多的分支。﹚有關,也可 能是在華夏中原誕生演進,為華北最古老語言之壹。
所以,客家話並不是源自中國普通 話﹙漢語﹚的壹個支流,而是壹種「中國化」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今日客家話和中國 境內的北京普通話有無法溝通的差異。客家話和韓語有部分相似之處﹙這又是語言學家 及歷史學家在客家話起源上的另壹項難題的研究﹚,但在過去超過千年歷史間,客家話 選擇使用漢文字結果,不能像韓文進壹步地發展,形成嶄新的語言。
然而,這種說法還 必須由學者進壹步地去研究及考證。 在臺灣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省東部的方言區,而在腔調、口音上,目前較常 聽到的客家話有三種腔調︰ 壹、四縣腔︰「四縣」指的是嘉應州所屬的興寧、五華、平遠及蕉嶺四縣,當時的 府城即現在的廣東梅縣。
二、海陸腔︰「海陸」指的是惠州的海豐及陸豐兩縣。 三、饒平腔︰「饒平」指的是潮州的饒平縣,直接以其祖籍的地名為腔調名。
學者專家認為,客家話最初只有壹種,即是現在的四縣腔,為較純正的、標準的客 家話,因為興寧,五華、平遠、蕉嶺及梅縣為純粹的客家住縣;然而,海豐、陸豐兩縣 並非純粹的客家住縣,有許多的鶴佬人﹙或者學老人、河洛人,即閩南人﹚及當地的土 著,混音的結果,使四縣腔漸漸轉變為海陸腔。而饒平腔由於地理因素,兼具四縣腔、海陸腔、及鶴佬話的特色。
另外,還有壹種「詔安腔」,源自福建省詔安縣﹙永定,為 李登輝、吳伯雄的祖籍﹚,在雲林縣二侖、侖背及西螺地區的客家莊,本來也有講詔安 腔的,但因四周被閩南語群包圍,缺乏和外地客家人交流,導致嚴重的「鶴佬化」,詔 安腔已日漸式微。在臺灣的客家話可以說是以四縣腔為主,像高雄、屏東的六堆客家莊 ,是臺灣最早的客家移民地,大多來自嘉應州的四縣,所以幾乎全是四縣腔。
新竹縣則 幾乎都以海陸腔為主;桃園縣的楊梅、新屋、觀音也是以海陸腔為主,但也有不少的四 縣腔。至於海外華僑的客家話,仍以四縣腔為主。
前面提及,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從中原來的;直至今日,客家社會仍然保持著中華 民族真正的傳統文化,擁有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我們仍然可以在客家話中找到很多的 古音。像是有些詩經、楚辭中的用韻,若是用現在的國語來念簡直無法韻,但用客語念 起來卻能分辨得十分清楚。
像是詩經中「雙」、「庸」、「從」三個字是韻的。而現在 的國語中,「雙」是「ㄤ」韻,「庸」、「從」是「ㄥ」韻。
只有客家話「雙」字讀作 ㄙㄨㄥˊ,「庸」字讀ㄧㄨㄥˊ,「從」字讀作ㄘㄨㄥˊ,三字仍屬同韻。 根據學者研究,客家話的整個語音系統的構成,是在宋代確立的。
也就是說,現在 的客家話是由宋代至今,數百年來並未受到多大的變化。 客家話中,仍含有許多古代「雅言」的成分,甚至有些比現在的國語還要文雅。
像 客家話稱「我」為「吾」﹙痋 `,稱「妳」為「若」,稱「他」為「其」,稱太陽為「 日」,稱鍋子為「鑊頭」,稱「沒有」為「無」,稱「吃」為「食」,稱「漂亮」為「 猑 。
等,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正統文學中常用的字匯。 然而,客家話中也有壹些用詞是饒富趣味的,甚至可以從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 客家語匯,壹窺客家人的個性、情趣及生活上的習俗。
以下提供壹些客家話中有趣味的 例子︰ 客家人最常用的問安話-「妳食了麼?」客家人把「吃」和「飲」都講「食」;在 朝晨﹙早上﹚、當晝﹙正午﹚、暗夜﹙晚上﹚相逢時,都壹定先問「妳食了麼?」,比 「早安、午安、晚安」更親切、更能表達客家鄉親間的關切之情。 另外像是學玩﹙學校﹚、輔娘﹙妻子﹚、辛臼﹙媳婦﹚、鱸鰻﹙不講理﹚、火焰蟲 ﹙螢火蟲﹚、爺哀﹙父母﹚、家官、家娘﹙公公、婆婆﹚、罪過﹙可憐﹚、硬頸﹙秉性 倔強﹚、伶俐﹙乾凈﹚、做生理﹙經商﹚、督目睡﹙打瞌睡﹚、遮兒﹙雨傘﹚、笠痋 _ 鬥笠﹚、日頭﹙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