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東北和老北京過大年時,家家戶戶守歲時必吃的小食品。是壹種表示吉祥的象征物。傳統節日民俗之壹。流行於東北和北京地區,夏歷春節,將壹些表吉利的幹果摻在壹起放在壹大盒內供食用,故稱雜拌。
壹提“雜拌兒”年輕人不明白是什麽樣的食品,街市上沒見過有賣的呀。舊京時的“雜拌兒”,其實是由多種幹鮮果品摻在壹起拌和而成,宋代時已有內裝細果的“果子盒”。
明人劉若愚的《酌中誌》書中說:北京正月新年有內盛“柿餅、荔枝、桂圓、栗子、熟棗”的“百事大吉盒兒”。
清代時,將壹些幹果用蜜汁加工,成為色味俱佳的蜜餞食品,傳說慈禧太後吃時很高興,隨口給起了個“雜拌兒”的名字,從宮內傳到民間,成了北京壹種獨特風味的食品,雜拌兒流傳了近千年,也曾流向國內外,頗受人們的喜愛。
雜拌兒壹般分為三種,高檔的細雜拌兒,是將鮮杏兒、蜜桃、大棗、桂圓、荔枝、山楂、藕片等,經過糖蜜漬汁加工成蜜餞雜拌兒。
舊時皇宮貴族王府大宅門四合院裏人常食用,也常用以饋贈親友。在解放前後,東安市場、百貨大樓等幹果店常出售這種盒裝的北京特產“蜜餞果脯”,包裝精美,美味可口,成為外地來京旅客常購買的北京特產。
中檔的雜拌兒也叫粗雜拌兒,其中有梨幹兒、蘋果幹兒、柿餅條、山楂條、脆棗、榛子仁、花生仁什麽的。最次的,舊京時叫“雜抓”,裏面都是最賤的瓜子、花生、嘣酥豆什麽的,它比粗雜拌兒還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