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戲鼻祖是秦腔。
秦腔是陜西傳統戲曲形式之壹,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期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又名“梆子腔”。秦腔歷史悠久,影響了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被譽為“中國梆子戲鼻祖”。
秦腔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古時陜西、甘肅壹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秦腔唱腔:
秦腔的唱腔為板式變化體,也就是以壹個曲調為基調,通過節拍、節奏、旋律、速度等的變化而形成壹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
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須歸人“安”韻,壹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這也是秦腔與其他地方戲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沈哀婉慷慨激昂,適合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明朗的感情。
秦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沈、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備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淒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秦腔的藝術表演形式多樣,表演技藝質樸、粗獷、細膩、深刻,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序嚴謹。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