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梨網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梨網蝽(見圖2-107)屬半翅目,網蝽科,又名梨花網蝽、梨軍配蟲,俗名花編蟲。國內南北梨區廣泛分布,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重慶等省(直轄市)都有發生,是危害梨樹的主要害蟲之壹。受害葉片葉背變成銹黃色,嚴重時葉片脫落,影響產量和削弱樹勢。除了危害梨樹以外,還危害蘋果、海棠、花紅、沙果、桃、李、杏等果樹。
圖2-107 梨網蝽
1.被害狀 2.卵 3.若蟲 4.成蟲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3.5毫米左右,暗褐色。復眼暗黑色;前胸背板有縱隆起,前翅略呈長方形,具黑褐色斑紋,靜止時兩翅疊起,黑褐色斑紋呈“X”狀。前胸背板與前翅均半透明,足黃褐色。腹部金黃色,上有黑色斑紋。卵長橢圓形,壹端略彎曲,長徑0.6毫米左右。初產淡綠色半透明,後變淡黃色。若蟲***5齡。初孵若蟲乳白色,最後變成深褐色。3齡後有明顯的翅芽,成長若蟲頭、胸、腹部均有刺突,頭部5根,前方3根,中部兩側各1根,胸部兩側各1根,腹部各節兩側與背面也各有1根。
(2)生活習性 長江流域壹年4~5代,世代重疊。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枝幹翹皮裂縫、雜草及土、石縫中越冬。春季3~4月開始陸續活動,飛到寄主上取食為害。成蟲產卵於葉背面葉肉內。初孵若蟲有群集性,二齡後逐漸擴大為害活動範圍。成、若蟲喜群集葉背主脈附近,被害處葉面呈現黃白色斑點,至全葉蒼白,早期脫落。葉背和下邊葉面上常落有黑褐色帶粘性的分泌物和糞便,使整個葉背面呈現出銹黃色。為害至10月中、下旬以後,成蟲尋找適當處所越冬。
(3)防治方法 ①9、10月間在樹幹上束草,誘集越冬成蟲,冬季徹底清園,消滅越冬成蟲。②藥劑防治。重點防治出蟄後的越冬成蟲和第壹代若蟲。常用藥劑有: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90%敵百蟲1000倍液,50%馬拉松乳劑1500倍液,50%三硫磷2000倍液,40%樂果乳劑1000倍液,50%對硫磷乳油3000倍液等,均有良好殺蟲效果。
2.梨大食心蟲(Myelois perivorella Matsumura)梨大食心蟲(見圖2-108)屬鱗翅目,螟蛾科。又名梨斑螟蛾,俗稱“吊死鬼”、“黑鉆眼”。我國南北梨區普遍發生,南方以安徽、福建、重慶、四川等地受害較為嚴重。幼蟲為害梨芽和果實,主要是花芽和幼果,造成被害芽幹枯雕萎,被害果變黑枯幹,懸掛枝上不落。
圖2-108 梨大食心蟲
1.被害狀 2.幼蟲 3.蛹 4.成蟲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體暗灰色,前翅具有紫色光澤,距前翅基部2/5和1/4處,各有灰色橫線1條,此橫線嵌有紫褐色的寬邊,後翅灰褐色。卵橢圓形,稍扁平。初產下時為黃白色,經1~2天後變為紅色。老熟幼蟲體長17~20毫米。頭部和前胸背板為褐色。身體背面為暗紅褐色至暗綠色,臀板為深褐色,無臀櫛。蛹體長約12毫米。初化蛹時體色碧綠,以後漸變為黃褐色。
(2)生活習性 四川壹年發生2代。以幼齡幼蟲在芽(主要是花芽)結繭越冬,被害芽比較瘦弱,外部有壹小蟲孔,易識別。越冬後的幼蟲,在梨芽萌動時開始轉害新芽(主要是花芽)。轉芽為害時,先於芽鱗內吐絲纏綴鱗片,不使脫落,隨即從芽的基部蛀入,在芽的鱗片內咬食為害,蛀孔外常堆積少量纏有蟲絲的碎屑蟲糞,借以堵塞蛀孔,有個別的幼蟲蛀入芽心,食害生長點,此芽即將枯死,因而引起第二次轉芽為害。壹般幼蟲均不深入芽心,因此多數花芽被害後仍能發芽開花。發芽開花後,幼蟲即在花叢基部為害,並吐絲纏繞鱗片,不使脫落。幼蟲轉芽及在花芽內為害時期前後1個月,待果實長到姆指大時,即開始轉入幼果為害。幼果被害時,蛀孔處有蟲糞堆積,果柄基部有大量纏絲,使被害幼果不易脫落,尤其接近化蛹時,被害果的果柄基部有白絲纏繞在枝上,被害果甚至變黑枯幹,懸掛在枝上,至冬不落。幼蟲在果內為害約20余天,即行化蛹。蛹期壹般8~11天。幼蟲化蛹前有吐絲纏繞果柄及作羽化道的習性,均在夜間進行。壹般在化蛹前5~15天即開始纏柄,2~3天前作羽化道,這是摘除被害果的適宜時期。
第壹次成蟲(越冬代成蟲)羽化後,晚間活動,趨光性不強,多在近黎明時交尾產卵。卵多產於萼窪,芽旁及枝的粗皮處,每處產卵1~2粒。卵期5~7天。在芽上及枝上的卵孵化的幼蟲先為害芽後再害果。如卵產在果實上則直接蛀果為害。這壹代的幼蟲(第壹代幼蟲)老熟後仍在果實中化蛹。梨采收前後大都已羽化完畢。第二次成蟲(第壹代成蟲)的卵大部分都產在芽上或芽的附近,幼蟲(第二代幼蟲)孵化後即蛀入芽內,經短期為害後,即在芽內越冬。在2代區均以越冬代蟲為害幼果最為嚴重,第壹代幼蟲為害果實較輕。梨大食心蟲的天敵較多,主要有黃眶離緣姬蜂、瘤姬蜂和離縫姬蜂等,對梨大食心蟲的抑制作用很大,特別是控制後期的為害。
(3)防治方法 ①結合修剪以及早春檢查,剪除蟲芽;開花後幼蟲轉果前,摘除已枯萎的被害花簇,消滅幼蟲。②幼蟲化蛹期摘除被害果,重點是越冬代幼蟲的被害果。③用黑光燈誘殺越冬代成蟲。④藥劑防治。在梨大食心蟲生活周期中有幾次轉移暴露時期,首先是越冬幼蟲出蟄轉芽和轉果兩個時期,其次是第壹、第二代卵孵化盛期,掌握上述時期,進行噴藥,是控制此蟲為害的關鍵。在越冬幼蟲出蟄轉芽期,最好施藥兩次,第壹次在越冬幼蟲為害新芽的蟲芽率達3%~5%時進行,或在越冬幼蟲轉芽率達5%時進行,1周後噴第二次。使用藥劑:50%對硫磷乳劑1000倍液或50%敵百蟲500倍液。轉果期因枝葉茂密,同時幼蟲長大,抗藥力增加,防治效果不如轉芽期,只能作為補充措施,使用藥劑同轉芽期。
防治第壹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蟲,必要時可噴藥2次,第壹次掌握在成蟲產卵盛期。第二次在第壹次施藥後半個月進行。可噴布1000倍的50%對硫磷乳劑,噴藥要均勻周到,才能充分發揮藥效。防治第二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蟲,施藥的適期要掌握在初齡幼蟲鉆入越冬芽以前。藥劑種類、施用濃度及技術要求與第壹代卵期的防治相同。
3.梨小食心蟲(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梨小食心蟲(見圖2-109)屬鱗翅目,小卷葉蛾科,簡稱梨小,又名東方果蛀蛾、桃折心蟲,俗稱蛀蟲、黑膏藥。我國南北各果區普遍分布。以幼蟲蛀食梨、桃、蘋果的果實和桃樹新梢,是果樹食心蟲中最常見的壹種。果實受害腐爛,影響產量、品質,桃梢被害後萎蔫幹枯,影響生長。還可危害李(棟)、梅、杏、櫻桃、海棠、沙果、山楂、枇杷等果實和李、櫻桃嫩梢及枇杷幼苗主幹。
圖2-109 梨小食心蟲
1.成蟲 2.卵 3.幼蟲 4.蛹 5.果實被害狀 6.枝梢被害狀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6~6.0毫米,翅展10.6~15毫米,全體灰褐色。前翅灰褐色,無紫色光澤,密布白色鱗片,排列很不規則,前緣具有10組白色斜紋。卵淡黃近乎於白色,半透明、扁橢圓形,中央隆起,周緣扁平。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0~13毫米,胴部淡黃白色或粉紅色。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淺黃白色或黃褐色。腹端有梳狀臀櫛。蛹體長6~7毫米,黃褐色,繭白色絲質、橢圓形。
(2)生活習性 在南方各省,壹年發生6~7代,第壹至第二代幼蟲危害桃樹新梢,第三、第四代幼蟲少數危害桃、梨新梢,大部分危害桃、梨果實。采果後的各代幼蟲,又蛀害新梢。主要以老熟幼蟲在樹皮上的裂縫中結繭越冬,也可在樹幹基部接近土面處以及果品倉庫及果品包裝器材中越冬。春季3~4月間化蛹、羽化。成蟲白天靜伏於葉、枝和雜草等處,黃昏後活動。對黑光燈及糖、醋、果汁有較強的趨性,羽化始期趨化性較明顯。卵多散產於桃梢上第三至第七片葉的葉背處,壹般1條梢上產卵1粒。李梢上也有產卵,但卵數很少。在果上產卵多在果面兩果靠攏處最多。成蟲壽命壹般3~6天,卵期4~7天。成蟲產卵最適溫度為24~29℃,相對濕度70%~100%。在多雨的年份,濕度高,雌雄成蟲壽命顯著延長,交尾產卵大量增加,為害嚴重。
桃梢上的卵孵化後,幼蟲從梢端第二至第三片葉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樹膠,並有粒狀蟲糞排出,被害梢先端雕萎,最後幹枯下垂。壹般幼蟲蛀入梢後,向下蛀食,當蛀到硬化部分,又從梢中爬出,轉移他梢為害,1頭幼蟲可為害2~3個新梢,幼蟲老熟後在桃樹枝幹翹皮裂縫等處作繭化蛹,幼樹上可爬到樹幹基部的裂縫中作繭化蛹。梨果上的卵孵化後,幼蟲先在果面爬行,然後蛀入果內,多從萼窪或梗窪處蛀入,蛀孔很小,以後蛀孔周圍變黑腐爛,形成壹塊黑疤,幼蟲逐漸蛀入果心,蟲糞也排在果內,壹般壹果只有壹頭幼蟲。幼蟲老熟後,爬出果外,在樹幹基部翹皮皮縫隙間作繭化蛹,也有幼蟲老熟後不出果,就在果內化蛹。
(3)防治方法 ①由於梨小食心蟲的寄主植物多,有轉移寄主等特性,梨、桃等混栽果園為害嚴重,新發展的果園應盡量避免梨、桃、李、梅混栽,已混栽者,則應加強主要寄主的防治工作。②發芽前刮除老樹皮,處理果品包裝材料,以消滅越冬幼蟲。③用黑光燈或誘集劑(5%糖水加0.1%黃樟油或八角茴香油)誘殺成蟲。④藥劑防治。重點防治越冬後第壹、二代的成蟲和初孵幼蟲。在成蟲高峰期後3~5天內噴藥。常用藥劑有:5%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或速滅殺丁等菊酯類乳劑5000~8000倍液,50%壹六○五乳劑2000倍液,40%樂果乳劑1200倍液,50%可濕性西維因500倍液。
4.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Matsumura)]梨二叉蚜(見圖2-110)屬同翅目,蚜科,又名梨蚜、梨膩蟲、卷葉蚜等。在國內各梨區都有廣泛的分布。成蟲、若蟲群集芽、葉、花蕾、嫩梢上刺吸汁液,受害葉片正面縱卷成筒狀,幹枯、早落。除梨外,還可危害夏寄主狗尾草。
(1)形態特征 無翅胎生雌蚜體長2毫米,綠色,被白色蠟粉,復眼紅褐色。口器、足、腹管黑色,尾片圓錐形,側毛3對。有翅胎生雌蚜體長1.5毫米,頭胸部、觸角、腹管黑色,復眼略紅色。前翅中脈分二叉,故稱二叉蚜。足、腹、管、尾片同無翅胎生雌蚜。若蚜形態似無翅胎生雌蚜,綠色。卵橢圓形,黑色有光澤,長0.7毫米。
圖2-110 梨二叉蚜
1.有翅胎生雌蚜 2.有翅胎生雌蚜的觸角 3.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 4.有翅胎生雌蚜的尾片 5.無翅胎生雌蚜 6.被害狀
(2)生活習性 梨二叉蚜為僑遷式蚜蟲,壹年發生約20代,以卵在梨樹芽腋間,果臺和枝叉縫隙內越冬。梨花芽萌動時開始孵化,群集於露綠的芽上為害,花芽現蕾後便鉆入花序中為害花蕾和嫩葉,展葉即到葉面上為害,致使葉片向上縱卷成筒狀。以梢頂嫩葉受害較重,壹般落花後大量出現卷葉,為害繁殖至落花後半月左右開始出現有翅蚜。武漢地區4月中旬開始出現,以後逐漸增多,至5月下旬陸續遷移到夏寄主——狗尾草上繁殖為害。9~10月間又產生有翅蚜由夏寄主遷回梨樹上繁殖為害,產生有性蚜,雌雄交尾產卵,以卵越冬。
天敵有瓢蟲、草蛉、食蚜蠅、蚜繭蜂等,對此蟲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在發生數量不大的情況下,早期摘除被害卷葉,集中處理消滅蚜蟲。②藥劑防治。蚜卵基本孵化完畢,梨芽尚未開放時至發芽展葉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卷葉後施藥效果不好。可噴灑50%對硫磷乳油3000倍液;40%樂果乳劑2000倍液;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硫酸煙精800~1000倍液;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速蚧克乳油15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均有良好效果。如發生較重,展葉期再噴壹次,如已卷葉噴灑樂果效果較好。③保護和引放天敵。
5.梨星毛蟲(Illiberis pruni Dyar)梨星毛蟲(見圖2-111)屬於鱗翅目,斑蛾科。又名梨葉斑蛾、梨透黑羽。幼蟲俗稱梨狗子、餃子蟲、裹葉蟲等。我國南北梨區分布普遍,是梨樹的主要害蟲之壹。此蟲以幼蟲食害芽、花蕾、嫩葉。花謝後幼蟲吐絲將新葉綴連成餃子狀。受害樹葉片雕落,樹體營養不足,花芽分化不良,往往造成連年不能結果,嚴重威脅梨樹生產。除危害梨外,還危害蘋果、檳子、沙果、花紅、海棠、山荊子等。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9~12毫米,觸角及全體黑褐色。復眼濃黑色,翅半透明,翅脈明顯。頭、胸部被有黑褐色絨毛。卵扁平橢圓形,長徑0.7毫米。初產時白色,至孵化前變為黑色。卵密集排列成圓形卵塊。老熟幼蟲體長20毫米左右,體色黃白。頭小、黑色,縮於前胸內。前胸背板上有褐色斑點和橫紋,背線黑褐色,兩側各有壹列10個近圓形黑斑。蛹體長11~14毫米。近羽化時為黑褐色。蛹外被有兩層絲繭。
圖2-111 梨星毛蟲
1.成蟲 2.蛹 3.幼蟲 4.卵 5.被害狀
(2)生活習性 壹年發生2代。以幼齡幼蟲潛伏在樹幹及主枝的粗皮裂縫下結繭越冬;在幼齡果園,幼蟲多在樹幹附近土壤中結繭越冬。當梨樹發芽時,越冬幼蟲開始出蟄,如此時花芽尚未開放,先從芽旁已吐白的部位咬入食害,如花芽已經開放,則由頂部鉆入食害。花芽被吃空,變黑、枯死,繼而為害花蕾和葉芽。展葉時,幼蟲即轉移到葉片上吐絲將葉緣兩邊牽連成葉苞,在其中吃掉葉肉,殘留下葉背表皮壹層,被害葉多變黑枯幹。為害壹個葉後,則轉苞另害新葉,1頭幼蟲大約能為害7~8個葉片,在最後的壹苞葉中結薄繭化蛹,蛹期約10天。成蟲白天潛伏在葉背不活動,多在傍晚或夜間交尾產卵。卵多產在葉片背面。卵期7~8天。第二次幼蟲為害葉片的程度遠不及第壹次越冬幼蟲出蟄後為害嚴重。幼蟲為害10余天後,約在7月下旬轉到粗皮下結繭越冬。
(3)防治方法 ①早春越冬幼蟲出蟄前,對老樹刮樹皮,在幼樹樹幹周圍壓土,消滅越冬幼蟲。②藥劑防治。梨樹花芽膨大期是施藥防治梨星毛蟲越冬後出蟄幼蟲的適期。可噴布90%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防治第壹代卵及初孵幼蟲,可改用95%巴丹3000倍液。
6.梨莖蜂(Janus piri Okamoto et Muramatsu)梨莖蜂(見圖2-112)屬膜翅目,莖蜂科,又名梨梢莖蜂、梨莖鋸蜂,俗稱折梢蟲、剪頭蟲。全國南北梨區均普遍發生,是危害梨樹春梢的重要害蟲。成蟲產卵為害春梢,受害嚴重的梨園,滿園斷梢累累,大樹被害後影響樹勢及產量,幼樹被害後則影響樹冠擴大和整形。梨莖蜂主要危害梨,也危害棠梨及沙果。此外,近年來根據華北的調查研究,發現有另壹種叫做葛氏梨莖蜂(Janus gussakovskii M aa.),已知分布於河北和福建(邵武),國內記載梨莖蜂的發生規律和生活習性,有可能是兩個種的混雜。
圖2-112 梨莖蜂
1.成蟲 2.卵 3.幼蟲 4.幼蟲為害枝 5.蛹 6.成蟲產卵為害斷枝 7.產卵痕
(1)形態特征 梨莖蜂成蟲體長約9~10毫米,翅透明,除前胸後緣兩側、翅基部、中胸側板及後胸背的後端黃色外,其余身體各部黑色。後足腿節末端及脛節前端褐色,其余黃色。雌蟲腹部可見9節,第七至第九節的腹面中央有1縱溝,內有1鋸齒狀產卵器。葛氏梨莖蜂成蟲體長8~10毫米,觸角絲狀,黑色,頭、胸背黑色,翅透明,翅基片和足均黃色,腿節紅褐色,腹部1~3節紅色,其余各節黑色。
梨莖蜂卵乳白色,透明,長橢圓形,稍彎曲,長約0.9~1.0毫米。梨莖蜂老熟幼蟲體長10~11毫米,頭部淡褐色,胸腹部黃白色,胸足退化,各體節側板突出形成扁平側緣。頭、胸部向下彎,尾端向上翹。梨莖蜂蛹體長約10毫米,裸蛹,全體乳白色,復眼紅色,近羽化前變為黑色。
(2)生活習性 南方(浙江、江西、四川等省)梨莖蜂壹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被害枝內越冬。重慶、武昌、南昌等地,12月下旬已開始見蛹。福建東部冬末春初化蛹,3月下旬,4月上旬成蟲羽化,4月上、中旬產卵。浙江杭州梨莖蜂發生期:3月底至4月初成蟲開始由被害枝內飛出,4月上旬產卵,卵於5月上旬開始孵化,6月中旬結束。幼蟲6月下旬全部蛀入老枝,8月上旬全部在老枝內休眠,次年1月上旬開始化蛹,2月下旬結束。
成蟲在被害枝內羽化,在枝內停留3~6天後出枝。出枝後白天非常活躍,早晚及夜間不活動,停息在梨葉反面,成蟲出枝後,當天即可交尾產卵,產卵前往返於新梢嫩莖上,選擇適宜處所,以產卵器將嫩莖鋸斷,而壹邊的皮層不斷,使斷梢留在上面,然後再將產卵器插入斷口下方1.5~6毫米處的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產卵1粒,在產卵處的嫩莖表皮上不久即出現壹黑色小條狀產卵痕。產卵後成蟲再將斷口下部的葉柄也切斷,隔1、2日上部斷梢雕萎下垂,變黑枯死,遇風吹落,成為光禿斷枝。老梢不上產卵。凡已抽梢的梨樹品種,梢長不超過17厘米的,成蟲都能產卵為害,為害期8天左右。幼蟲在嫩莖髓部蛀食,邊蛀食邊排泄糞便,凡食過的嫩莖日久都成黑褐色半截枝,脆而易斷;待嫩莖食完向下繼續蛀食老枝,在老枝內蛀食成壹稍呈彎曲的長橢圓形穴。幼蟲老熟後在穴內調轉身體,頭部向上,開始休眠。每壹被害梢,僅有幼蟲1頭。休眠幼蟲隔幾個月後在原處化蛹。
凡抽梢期與成蟲出枝高峰期相吻合的品種受害都重。
(3)防治方法 ①冬季結合修剪,剪去的被害枝在3月間要處理完畢,最好結合保護寄生蜂。不能剪除的被害枝,可用鐵絲戳入被害的老枝內,以殺死幼蟲或蛹。②捕捉成蟲。利用成蟲的群集性和停息在樹冠下部新梢葉背的習性,在早春梨樹新梢抽發時,於早晚或陰天捕捉成蟲。③藥劑防治。掌握在成蟲發生高峰期,噴90%敵百蟲1000倍液。噴藥時間以中午前後最好,在兩天內突擊噴完。④剪除被害梢。成蟲產卵結束後,及時剪除被害新梢,只要在斷口下1厘米處剪除,就能將所產的卵全部消滅。此法對苗木和幼樹的效果很好,基本上可控制蟲害。
7.梨虎(Rhynchites foreipennis Fairmaire)梨虎(見圖2-113)屬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梨實象蟲、梨果象甲。在國內南北梨區分布很普遍,南方的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重慶、四川等省、直轄市為害較重,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是梨樹的重要害蟲之壹。其成蟲與幼蟲都能為害。成蟲取食嫩芽,啃食果皮果肉,造成果面粗糙,俗稱“麻臉梨”;並於產卵前咬傷產卵果的果柄,造成落果。幼蟲於果內蛀食,使被害果皺縮或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主要為害梨,亦可為害蘋果、花紅、山楂、杏、桃等。
圖2-113 梨虎
1.蛹 2.卵粒(放大)3.幼蟲 4.成蟲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2~14毫米,暗紫銅色,有金綠閃光,頭管較長,頭部全長與鞘翅縱長相似,雄蟲頭管先端向下彎曲,觸角著生在頭管端部約1/3處;雌蟲頭部較直,觸角著生在頭管中部。頭部背面密生較明顯的刻點,觸角端部3節顯著寬扁。前胸略呈球形。足發達,中足稍短於前、後足,鞘翅上刻點粗大,略呈9縱行。卵橢圓形,長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初乳白色,漸變乳黃色。幼蟲體長12毫米左右,乳白色,12節,體表多橫皺,略向腹面彎曲,頭部小,大部縮入前胸內。頭的前半部和口器暗褐色,後半部黃褐色,每體節中部有1橫溝,將各節背面分成前後兩部分,後半部生有1橫列黃褐色剛毛,胸足退化。蛹體長9毫米左右,初乳白色,漸變黃褐至暗褐色,體表被細毛。
(2)生活習性 絕大多數梨虎壹年發生1代,以成蟲潛伏在蛹室內越冬。越冬成蟲在梨樹開花時開始出土,成蟲出土數量與當時的降雨情況有關,當落花後如有透雨可促使其大量集中出土;如果春旱,出土數量少,時間也推遲。成蟲出土後飛到樹上,主要白天活動,尤以氣溫較高晴朗無風或中午前後最為活躍。成蟲為害1~2周之後開始交尾產卵,產卵時先把果柄基部咬傷,然後轉到果實上咬壹小孔,產1~2粒卵於其中,再以分泌的黏液封口,產卵處呈黑褐色斑點,壹般每果產1~2粒卵。成蟲壽命很長,產卵期達2個月左右,因而造成發生期很不整齊。卵經6~8天孵化,幼蟲即於果內蛀食。被害果由於果柄被成蟲咬傷極易脫落,時間壹般為10天左右。幼蟲在落果中繼續食害,約經20余天老熟,脫果入土,在3~7厘米深處作土室化蛹,蛹期1~2個月,陸續羽化為成蟲,當年不出土即在蛹室內越冬。成蟲有假死性,早晚氣溫低時,受驚擾即假死落地,在中午前後氣溫較高時,雖遇驚擾而假死落下,多於半空即飛去。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在成蟲出土清晨振樹,下接布單、塑料薄膜等物,捕殺被振落下的成蟲。由於成蟲出土期長,因此在成蟲出土期間需經常進行,特別是降雨之後,成蟲出土集中,尤應抓緊時機捕殺成蟲,可獲良好的防治效果。及時揀拾落果集中處理,消滅其中幼蟲,對減輕第二年的為害有顯著的作用。②藥劑防治。成蟲發生期噴灑90%敵百蟲600~8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隔15天左右噴壹次,壹般不少於2次為宜。在成蟲出土盛期特別是在雨後,樹盤內撒布4%敵馬粉劑或50%辛硫磷乳劑500倍液,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8.金緣吉丁蟲(Lampra limbata Gebl.)金緣吉丁蟲(見圖2-114)屬於鞘翅目,吉丁蟲科,俗稱串皮蟲。全國各梨產區都有發生,南方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各省,是梨樹枝幹的重要害蟲。幼蟲在梨樹枝幹皮層縱橫串食,破壞輸導組織,造成樹勢衰弱,樹幹漸次枯死,甚至全樹死亡。除危害梨樹外,還危害蘋果、沙果、花紅等果樹。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3~16毫米,綠色,有金屬光澤,鞘翅上有幾條藍黑色斷續的縱紋。前胸前板有5條藍黑色縱紋,中間壹條明顯。卵圓形,黃白色。幼蟲體長36毫米,全體扁平,乳白色。前胸顯著寬大,背板黃褐色,中具“人”字凹紋,腹部細長。蛹體長18毫米,初為乳白色,後變深褐色。
圖2-114 金緣吉丁蟲
1.被害狀 2.幼蟲 3.成蟲
(2)生活習性 江西壹年1代,湖北、江蘇壹年1代或兩年1代,均以幼蟲在外皮層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蟲繼續為害。3月下旬開始化蛹,蛹期約1個月,4月下旬成蟲開始羽化,5月中旬成蟲出孔後,食害樹葉,有假死性。產卵前期約10天左右,卵多產在皮縫處,6月初為孵化盛期。幼蟲孵化後蛀入樹皮。初齡幼蟲僅在蛀入處皮層下為害,3齡後串食,多在形成層處鉆橫向彎曲隧道,待圍繞枝幹1周後,即造成整株枯死,蟲糞塞滿隧道,9月以後長大幼蟲逐漸轉入木質部蛀食,準備過冬。金緣吉丁蟲的天敵,據湖北觀察有兩種蛹寄生蜂和壹種幼蟲寄生蜂。其中蛹寄生率高達50%以上。在冬季啄木鳥也是重要的天敵。
(3)防治方法 ①幼樹被害處凹陷,變黑,容易識別,用刀將皮層下的幼蟲挖除。或用刀子在被害處縱劃幾道,深入木質,可將幼蟲劃死,同時劃道處木栓化變硬,可以防止幼蟲環蛀。②成蟲羽化前鋸掉死樹、死枝,及時燒毀,消滅蟲源。③成蟲羽化初期,樹幹噴灑50%對硫磷乳劑2000倍液,80%敵敵畏乳劑800倍液;90%敵百蟲600倍液,毒殺成蟲效果很好。④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成蟲發生期,早晨人工震樹捕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