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用閩南語方言。
歌仔戲,閩南地區壹般稱為薌劇,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錦歌)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臺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仔戲的文化特征
1、音樂
歌仔戲音樂分為唱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其唱腔屬曲牌聯綴體,在連綴時可采用同宮同調、同宮異調、異宮同調、異宮異調等方式。唱腔曲牌大體可分為七字仔、雜碎仔、賣藥仔、雜念仔等四大主調以及哭調和調仔等,其伴奏音樂則分為串仔、吹牌和鑼鼓經。
2、表演
歌仔戲初以壹男壹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醜三行並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眾角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椰胡、大簡弦、京胡、嗩吶、單皮鼓、鑼、鐃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