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正月十九是什麽節日?

正月十九是什麽節日?

正月十九不是天倉節,天倉節是正月廿五

農歷正月廿五,民間傳說是倉神的生日,稱為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或"天倉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宋代時就已有記載。正月二十被稱為小填倉,正月二十五稱為大填倉。嚴格來說,過完填倉節,整個春節才算完全結束了。

填倉節在宋時已有記載,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雲:“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亦雲:“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來,必苦留,使之醉飽而去。俗稱填倉,取預祝填滿谷倉之吉兆。”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進行。在我國華北農村及北京郊區,這種大吃大喝的現象已不多見,但還有在填倉節吃幹飯、喝面湯的習俗,就是民諺所說的:“天倉,天倉,小米幹飯雜面湯。”香噴噴的小米飯,滑溜溜的雜面湯,是北方人家的美餐,勝過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勞儉樸的良好風氣。

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壹並過填倉節。

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各大糧商米販均祭祀倉神,鞭炮很盛。壹般人家雖不祭神,但都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

所謂填倉活動就是於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戶戶都在院裏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壹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征著糧囤。在裏邊放些五谷雜糧,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這是祈望五谷豐登、糧食滿囤的意思。

關於填倉節的由來。相傳在很早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裏,顆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顧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壹樣,橫征暴斂,弄得怨聲載道,餓殍遍野。卻說有個看守糧倉的官吏,目睹這壹慘景,於心不忍,便將糧倉打開,救濟了百姓。他知道這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後,就放把大火把倉庫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件事正發生在正月二十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好心的官吏,重補被燒壞的“天倉”,就決定這壹天為填倉節。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

另壹說填倉節又叫天穿節。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相傳這壹天為女媧補天日。關於這個節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節日時間有所不同,節俗也不壹樣。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記載:“《拾遺記》曰,江東俗正月二十四日為天穿。……池陽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餅投屋上,謂之補天。”又載:“《荊楚歲時記》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蘇軾詩曰:壹枚煎餅補天穿。”說明這個節日由來已久。

填倉節主要盛行於農村,對於城市來說,則以糧商等與糧食有關的行業過節為主。此日,糧倉祭祀倉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與生意興隆。老百姓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話儲備。《帝京歲時紀勝》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此外,全家人還要吃“犒勞”,諸如薄餅卷“盒子菜”之類,亦謂之“填倉”。並喝魚湯,取年年有余之意。

民俗專家說,傳統的填倉節體現了人們祈盼過上魚米滿倉,五谷豐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

  • 上一篇:請問古代有漫畫嗎?
  • 下一篇:用紙箱可以做什麽手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