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資料
女4名,年齡分別為31、56、60、73歲。男2名,年齡分別為34、61歲。有2名女性為右面癱,其他病例均為左面癱。
主要癥狀:
口歪斜,鼻唇溝變淺,眼瞼不能下合,不能皺額、鼓腮、蹙眉,撅嘴,露齒時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健側,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弦細。
治療方法:
以針灸治療,並以手法為主,治療過程中不加用藥物或電針。法則:祛風通絡。
處方:合谷、太沖、牽正、頰車透地倉,地倉透頰車,風池,下關,迎香,承漿或頰承漿。每次選三或四穴。
加減法:眼瞼不能下合、露睛流淚者,加攢竹、魚腰、絲竹空,陽白透魚腰。耳後痛者,加翳風。味覺減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補平瀉,抽針法。
操作:合谷,太沖,風池針用瀉法,下關,牽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補平瀉法,陽白向下平刺透魚腰,地倉向頰車平刺,頰車向地倉斜刺,並采用抽針法,使面肌向後抽動,留針20分鐘。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
療效:6例都在壹個療程(10次)達到臨床治愈。
鑒別診斷: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並不困難。本病應與中樞性面癱,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引起的面神經麻痹,以及後顱窩炎癥、腫瘤所致的面神經麻痹等相鑒別。
體會:
本病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而入中經絡,氣血痹阻,面部足陽明失於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所致。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認為可能是局部炎癥所致,如風濕性面神經炎,莖乳突孔內的骨膜炎,腮腺炎等。本病發病初期(1周內),炎癥尚處於發展階段,針灸治療時,宜取穴少,輕 *** ,或等待1周後才開始治療。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療失當,病情由實轉虛,氣血不能上灌於陽明,致使面部肌肉失於氣血濡養而枯槁萎縮,面部麻木,甚則面肌抽搐,或至口眼歪斜難以恢復。針灸治療本病是可行有效之法,可廣加推行,以造福病患者。
提醒您:針灸治療面癱 此民間偏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