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間音樂是什麽

民間音樂是什麽

中國民族音樂是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 民族音樂歷史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湧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主要曲目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曲《廣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簫鼓》;箏曲《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嗩吶曲《百鳥朝鳳》、《小開門》;笛曲《五梆子》、《鷓鴣飛》;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優秀的獨奏曲目。 純粹用鑼鼓等打擊樂器合奏的清鑼鼓樂,音色豐富,節奏性強,擅長表現熱烈紅火、活潑輕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東鑼鼓)、《十八六四二》(蘇南吹打)、《鷂子翻身》(陜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種弦樂器合奏的弦索樂,以優美、抒情、質樸、文雅見長,適宜於室內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頭曲)等。 用吹管樂器與弦樂器合奏的絲竹樂,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如《三六》、《行街》(江南絲竹),《雨打芭蕉》、《走馬》(廣東音樂),《八駿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吹打樂,演奏風格粗獷,適宜於室外演奏,擅長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如《將軍令》(蘇南吹打)、《大轅門》(浙東鑼鼓)、《普天樂》(山東鼓吹)、《雙咬鵝》(潮州鑼鼓)。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如《滿庭芳》(蘇南吹打)、《五鳳吟》(福州十番)等。壹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吹打樂中起重要作用。 傳統民族器樂演奏多與民間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風俗生活,以及宮廷典禮、宗教儀式等結合在壹起,較少采取純器樂表演的形式。民族器樂的實用性使不少器樂曲牌因用於不同場合而產生變化。 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有標題,分標名和標意兩類。標名性標題只給樂曲取名以示甲與乙之區別,它和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系,如《工尺上》、《四段錦》、《九連環》、《十景鑼鼓》等。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和解題等提示樂曲的內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賽龍奪錦》等。 民族音樂分類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習慣分為“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為單壹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綴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體、聯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綴體最為多見。 創作中各種變奏技法被廣泛運用。民間藝人在壹首曲牌反復演奏時,善於用各種演奏技巧對旋律作加花裝飾而形成變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禮曲》(嗩吶曲)等。“放慢加花”也是壹種常用的變奏手法,它將“母曲”的結構成倍擴充,同時作加花裝飾。如《歡樂歌》(江南絲竹)、《南繡荷包》(二人臺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詩)等樂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壹種變奏手法是采取變化主題的結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題在其後的五次變奏時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擴充和緊縮。而琵琶曲《陽春白雪》中之《鐵策板聲》則采取結構次序的倒裝。這種結構次序的變更在鑼鼓段中更為常見。 20世紀20年代以來,劉天華、聶耳等對民族器樂的繼承和發展做過壹些工作。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繼續對各種優良傳統曲目進行整理、加工、改編,使樂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同時還湧現出大量的新作品。樂器改革方面,在統壹音律、改良音質、擴大音量、方便轉調、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並產生了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等新品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編輯本段]中國傳統音樂簡介

我們在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壹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編輯本段]新民樂

民樂是在90年代末期才廣泛流行開的語匯。它具有其本身較為確定的含義。簡單概括來說,就是運用現代的樂器、藝術手段(比如說電聲樂器、改革後的民族樂器、或者是與現代技術作了壹定結合的傳統樂器、現代的發聲技巧等)來重新演繹原有的民樂經典作品,包括器樂、聲樂等。還有就是利用傳統的樂器來演奏使用現當代作曲技巧創作的作品。此類作品多拋棄中國傳統藝術理念中對美與和諧的認識,追求所謂的色彩、印象、解構、超現實。以尋求壹種特殊的、不同於現代音樂和古典音樂兩者的效果,是追求古典和現代結合的壹種藝術形式的嘗試。目前所提到的新民樂以前者為主。 新民樂的壹個重要思想就是將中國人觀念中神聖無比的“藝術”從壹個高雅的位置上拖下來,使其成為大眾化的產物。應該說這與近期後現代思潮的影響有極大的關系。而市場經濟的運作形式又給新民樂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市場。可以近似地認為,新民樂是商品社會的壹種必然。 新民樂在民族風格上有極強的表現力。但民族樂隊在頻響上又缺乏寬度,尤其是低頻。因為各個常規民族樂器個性強,所以民族樂隊整體音響融合性差。加上樂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無法滿足聽眾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新民樂把民族器樂,電聲樂隊和MIDI音樂接合在壹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補長短;使民樂的個性有了更好的展現,實際上豐富了民樂的藝術表現力。 但是,民樂的眩技+流行的伴奏=新民樂 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流行,保持與發展是個大課題。MIDI的短,正是民樂之長,兩者的巧妙結合,相得益彰是新民樂的方向。 較紅火的女子十二樂坊、青年二胡演奏家王曉楠等都有不少好聽的曲目。比如《袖影》、《舞之魂》、《樓蘭少女》、《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等等。 但回頭來看,新民樂有時也不是結合得很成功。有些節奏為了迎合市場或潮流,改變得與曲調本身毫不協調,沒有了韻味,聽起來顯得雜亂無章;有些經典曲目的改編更是失敗,很是造作。當然,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 其實,新民樂的定義到底怎樣,我也比較模糊。但我認為,傳統民樂在演奏時較為單薄,背景不厚,不是很大氣,結合西洋與現代音樂後,則可以彌補不足,但過猶不及。如果過分濫用這些東西,反倒突出不了民樂的特征,顯得不倫不類了。

[編輯本段]中國民樂傳統樂器

中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多,有堂鼓,花鼓,鈴鼓,太平鼓,書鼓,象腳鼓,雲鑼,鈸,鐘,磬 塤,簫,排蕭,八角鼓,笛子,嗩吶,笙,三弦,阮 ,琵琶,箜篌,二胡,京胡 揚琴,古琴等 . 且隨著時代推移新品種更不斷增多,於是有作分類的必要。追溯最早將樂器予以分類的 ,當始於西周時的"八音"。其分類法是以樂器的制作材料為依據,《周官*春官*大師》載:"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絲、 木、匏、竹。"此分類法雖不盡科學,自周朝至清朝三千多年來,卻始終占著傳統地位,可見其對中國傳統樂器的分類影響甚鉅。

  • 上一篇:歐式餐桌椅如何選購
  • 下一篇:漢服和和服的區別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